足下垂: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足下垂指腳的前部無法抬起,這導致腳趾在走路時沿著地面拖動。為了避免拖拽腳趾,足下垂患者走路時可能會把膝蓋抬得比平時高,或者他們可能會以很大弧度跨腿。一般來說,足下垂是由於抬腳的肌肉無力或癱瘓造成的。

  • 病人坐位,兩下肢自然懸垂,如見足處於跖屈位且完全不能主動背屈與內、外翻,則為足下垂。
  • 足下垂可能會累及一隻腳或是同時累及兩隻腳,可發病於任何年齡。
  • 常見於創傷、腓總神經損傷、脊髓灰質炎後遺症、腦性癱、脊髓脊膜膨出、先天性馬蹄足等。
  • 足下垂是一個潛在問題導致的症狀,而不是疾病本身。它可以是暫時的,也可以是永久的。
  • 足下垂的治療取決於病因。早期治療可以提高康復的機會。

坐位時兩下肢自然懸垂,如出現足處於跖屈位且完全不能主動背屈與內、外翻。很可能是腓總神經麻痺或骨神經麻痺。還有脊髓灰質炎、進行性肌營養不良、低血鉀性週期性麻痺與下肢癱瘓等可能。除已明確原發疾病且治療恢復中,其他情況均應積極就診,查明病因,早期治療可以提高康復的機會。

就診科室

  • 骨科

醫生如何診斷足下垂?

醫生會詳細詢問病史及症狀。

仔細進行體格檢查,如患側下肢的感覺、肌力、肌張力、生理反射、病理反射等。

輔助檢查也可協助診斷:

  • 如考慮腫瘤或佔位性病變壓迫腓總神經引起足下垂,則可以進行磁共振神經成像(MRN)。
  • 神經肌電圖檢查可從電生理方面反映神經功能狀態,早期對病因、損傷程度的判斷及定位、定性診斷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5]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受了什麼外傷嗎?
  • 平時總盤腿或者蹲著嗎?
  • 什麼時候出現的?
  • 下肢面板感覺正常嗎?感覺疼痛或麻木嗎?
  • 下肢肌肉有力量嗎?
  • 有腦梗塞、腦出血之類的病史嗎?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足下垂是怎麼得的?
  • 對以後會不會有嚴重影響,比如肌肉萎縮?
  • 後天造成的足下垂,有什麼治療方法呢?
  • 足下垂能恢復嗎?痊癒需要很久嗎?
  • 足下垂怎麼鍛鍊才能像正常人走路?
  • 孕期女性注意營養飲食,避免出生嬰兒足畸形。
  • 兒童注意營養,不得偏食。
  • 不要蹺二郎腿及久蹲防止神經受壓。
  • 注意坐姿及避免久坐不動,以免引起周圍或脊髓神經損傷。
  • 老年人積極進行腦卒中、糖尿病等後遺症復健。

治療足下垂的常見方法有足部溫熱療法、康復鍛鍊、針刺與按摩、佩戴支具、脛前肌及趾長伸肌腱懸吊、脛後肌腱轉移治療足下垂、腓腸肌內外側頭前移、重建伸趾功能術等,同時積極治療原發病。

藥物治療

如果是重症肌無力引發的足下垂,可使用吡啶斯的明,提高神經肌肉之間的連線效能,可以改善肌力。或治療原發病應用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

手術治療

為修復神經或給受損的神經減壓,建議進行手術。如果足下垂是永久性的,通過手術融合足部和踝關節,或者從更強壯的肌肉轉移肌腱,可能有助於改善步態和提高穩定性。

其他治療方法

輕型支架是最常見的治療方法,它們可用來為腿部提供支撐,特殊的鞋墊是起到矯形器作用。

物理療法是用來加強腳和腿部的肌肉的,它可以提高一個人的行走能力。在某些情況下,在行走過程中刺激腿部神經的電子裝置可能會適用。

疾病發展和轉歸

嚴重的足下垂持續時間超過 6 個月,直腿抬高試驗陰性及老年是預後差的相關因素。術前神經的損傷程度、足下垂的嚴重程度可能與預後存在相關性。

足下垂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足下垂的原因總體包括神經損傷、大腦或脊髓疾病、肌肉疾病等。足下垂最常見的病因是腓神經損傷引起的。腓神經是坐骨神經的一個分支,它從膝蓋後部一直延伸到脛骨前部。因為它離體表很近,所以很容易受傷。神經系統疾病可導致足下垂。導致肌肉逐漸變弱或惡化的情況也可能會導致足下垂。

腓神經損傷

  • 運動傷害
  • 糖尿病
  • 髖關節或膝關節置換手術
  • 長時間盤腿坐著或是蹲著
  • 分娩
  • 腿上打上石膏的時間過長

大腦或脊髓疾病

  • 中風
  • 多發性硬化症(MS)
  • 腦癱
  • 進行性神經性腓骨肌萎縮症

肌肉疾病

  • 肌肉萎縮症
  • 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盧伽雷氏症)
  • 脊髓灰質炎

哪些人容易足下垂?

  • 腓神經單神經病變是引起足下垂最常見的原因[2]
  • 腦卒中患者在得到救治之後,往往會出現精神功能的缺損及肢體功能發生障礙, 足下垂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後遺症[3]
  • 足下垂是痙攣型偏癱型腦癱患兒常見的踝足部畸形,常伴有足內翻或外翻,影響站立姿勢和立位平衡,加重患側膝過伸,嚴重影響患兒下肢運動功能的發育[4]

足下垂有哪些症狀?

主要表現為顯著的踝關節和趾背伸無力。這種無力導致足和腳趾指向下方,並且改變行走步態,有時會被稱為“跨閾步態”,患者會為了防止腳趾勾在地面上,而傾向於用大幅度的髖關節和膝關節屈曲姿態行走。

  • 間歇性跛行。
  • 下肢感覺運動障礙。
  • 下肢痠痛。
  • 腓神經的損傷可能造成脛骨或足部的疼痛或麻木。

足下垂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 如果高階神經中樞在患病之後造成了非常嚴重的損傷,失去了對於低階中樞神經系統的控制情況,會抑制中樞神經的原始反射,導致患者出現肌無力及肌肉痙攣等情況。
  • 患者在經過長時間的制動後,會出現脛前肌及腓骨的長短肌靈活度不夠,出現肌肉萎縮的情況,制約患者的步態,嚴重影響患者的步行能力[1]
  • 足下垂通常是其他疾病引起的常見體徵,預防主要為增強下肢肌肉力量,迅速恢復步行能力。
  • 臥床時不能讓足懸空,2 小時更換一遍體位,調整下肢保持輕度屈曲位。每晚臨睡時將患側的足放進鞋內(矯形器)每 2~3 小時從鞋內脫出一陣進行按摩。
  • 癱瘓側的上、下肢各關節作被動屈伸運動,對足關節行背屈運動,每天做 2 次每套動作 15 次。為促進癱瘓側的被動運動,健側自動運動也作同樣的運作。
  • 如果患者需要輪椅代步,坐輪椅時兩腳必須放在踏板上。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