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月小樣兒: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足月小樣兒為胎齡≥37 周且<42 周時出生,但出生體重低於 2500g。

  • 有研究顯示,2010 年中國足月小樣兒的發生率 4.77%;在 2010 年 5 月 1 日~至 2014 年 2 月 28 日期間,我國 25 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資料顯示,足月小樣兒發生率為 2.45%,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國近年來經濟社會和居民健康水平的巨大改善和進步[1]
  • 本病病因主要是環境因素、遺傳因素,導致胎兒在母親宮內長期處於營養不良和慢性缺氧狀態。
  • 根據體質指數及身長/頭圍之比,分為勻稱型、非勻稱型及混合型。
  • 主要表現是胎死宮內、圍生期窒息、低血糖、紅細胞增多-血黏滯度增高、氧耗減少/低體溫、畸形。
  • 主要治療方法是對症治療,定期複查,防治併發症。
  • 足月小樣兒是胎兒對營養和氧供不足的一種反應,問題重點不在足月小樣兒本身,而在於營養不良和缺氧可能對胎兒所帶來的危害。
  • 要加強對胎兒出生前後的監測,做到早期診斷、早期干預,儘量減少胎兒宮內生長遲緩的發生,提高足月小樣兒的生存質量,關注其遠期生長情況[2]

患兒出生後經確診,必要時會轉兒科治療,規律複查,監測生長髮育情況。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 新生兒反應弱、體溫低、餵養困難。
  • 新生兒抽搐。

建議就診科室

  • 新生兒科

醫生如何診斷足月小樣兒?

出生胎齡 ≥ 37 周且 <42 周,且出生體重低於 2500 g 的新生兒,可診斷為足月小樣兒。根據體質指數【出生體重(g)×100/出生身長(cm)³】及身長/頭圍之比分為勻稱型、非勻稱型及混合型。

  • 勻稱型。患兒出生時頭圍、身長、體重成比例下降,體型勻稱,其質量指數大於 2.00(胎齡等於 37 周)或大於 2.20(胎齡大於 37 周),身長與頭圍之比大於 1.36。
  • 非勻稱型。質量指數小於 2.00(胎齡等於 37 周)或小於 2.20(胎齡大於 37 周),身長與頭圍之比小於 1.36。
  • 混合型。介於兩者之間。

可能需要接受如下檢查。

  • 產前 B 超檢查。
  • 出生時頭圍、身長、體重測量。
  • 血常規、血生化、血糖、血氣分析。
  • 染色體檢查、甲狀腺功能檢查等。

醫生可能詢問哪些問題?

  • 出生胎齡多大?單胎還是多胎?有無孕母併發症?
  • 出生 Apgar 評分(新生兒評分)多少?出生體重、身長、頭圍多少?
  • 生後餵養方式如何?
  • 奶量、大小便情況、生長指標、運動發育、語言發育情況如何?
  • 父母及兄弟姐妹身高多少?家族有無類似疾病和遺傳病史?

患兒家長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足月小樣兒的病因是什麼?
  • 可能出現哪些症狀?對遠期的影響是什麼?
  • 該如何餵養,體重目標是多少?
  • 是否可以正常接種疫苗?

合理餵養,注意衛生,避免感染,注意保暖,定期複查。日常注意事項具體如下。

  • 早開奶,勤吸吮,足量按需餵養,避免低血糖。
  • 注意保暖。
  • 注意衛生,避免感染。
  • 定期監測小兒體重、身長、頭圍等指標,定期複查。
  • 遵醫囑預防接種。
  • 母親學習有關資訊及照顧嬰兒的技能,建立信心。

主要是對症治療,定期複查,防治併發症。

對症治療

  • 圍生期窒息。針對新生兒窒息進行復蘇治療,評估臟器損傷,行對症支援治療。
  • 低血糖。早開奶,必要時靜脈補液(靜脈營養),維持患兒血糖平穩。
  • 紅細胞增多-血黏滯度增高。行部分換血術。
  • 氧耗減少/低體溫。保暖。
  • 畸形。完善系統評估,必要時外科處理。

疾病發展和轉歸

加強出生前後的保健,及時診治,多數恢復好。

本病是由環境因素、遺傳因素等導致胎兒在子宮內長期處於營養不良和慢性缺氧狀態引起的。

足月小樣兒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按分型[2]

  • 勻稱型足月小樣兒。從妊娠早期開始,主要受遺傳因素、宮內感染、母親孕早期用藥等影響。這一時期為胎兒各器官細胞分化的關鍵時期,出現早期營養不良時,胎兒為適應不利的宮內環境而出現代償性改變,引起臟器結構和功能改變,特別是神經元數量減少,同時身長及體重均成比例降低,整體小而勻稱,又稱發育不全型。
  • 非勻稱型。發病多在孕中晚期,主要受母親營養狀況、孕期合併症、胎盤功能、雙胎妊娠等影響。這一時期胎兒各器官細胞數量分化已基本完成,主要為神經細胞發育,因此這一時期受到影響者腦神經細胞的數量不少,但細胞體積小,且由於缺氧或營養供應不足,體重常偏低,故又稱營養不良型。足月小樣兒對海馬的損害尤其顯著,影響到視聽功能及運動能力,可見非勻稱型預後不良。
  • 混合型。具有以上兩型綜合因素,比例較低,多見於農村偏遠地區,或家庭條件差、母親有嚴重合並症等情況。

按來源[3]

  • 胎兒。原因可能有染色體異常(如常染色體三體異常),慢性胎兒感染(如鉅細胞病毒感染、先天性風疹、梅毒),先天畸形,複雜的綜合徵,輻射,多胎妊娠,胰腺發育不良,胰島素缺乏(胰島素生成或作用途徑異常),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 缺乏。
  • 胎盤。胎盤重量減輕或細胞數減少,或二者皆有。原因有胎盤表面積減小,胎盤絨毛膜炎(細菌、病毒、寄生蟲),胎盤梗死,腫瘤(絨毛膜血管瘤、葡萄胎),胎盤剝離,雙胎輸血綜合徵等。
  • 母親。患有毒血癥,高血壓或(和)腎臟疾病,低氧血癥(高海拔地區、發紺型心臟病或肺部疾病),營養不良,慢性疾病,鐮狀細胞性貧血等疾病;服用藥物(麻醉藥、可卡因、抗代謝藥),有酗酒、吸菸等不良習慣等。

哪些人容易分娩足月小樣兒[1]

  • 母親年齡。母親年齡 <18 歲和 >35 歲者。
  • 母親職業。母親為農業體力勞動者。
  • 母親受教育程度。足月小樣兒發生率隨著母親教育文化程度的升高而明顯下降。
  • 受孕方式。試管嬰兒、人工輔助受孕或人工受精者,足月小樣兒發生率顯著高於自然受孕者,這與試管嬰兒多胎率較高密切相關。
  • 地域差異。西南和中南地區足月小樣兒發生率明顯高於東北地區和華東地區;父母住在城市或城鎮的足月小樣兒發生率,顯著低於農村、山區或牧區。
  • 民族差異。漢族基本處於平均水平,居住在西南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少數民族,足月小樣兒發生率較高,而北方地區少數民族足月小樣兒發生率較低。

胎兒在子宮內長期處於營養不良和慢性缺氧狀態,可導致宮內窘迫、出生後胎糞吸入、窒息發生率增加;紅細胞增多症可引起高黏滯血癥,進一步加重腦損傷。足月小樣兒除了神經行為及智力落後,還可能出現體格發育落後[2]

足月小樣兒的常見症狀有哪些[3]

  • 胎死宮內。
  • 出生前後窒息。
  • 低血糖。
  • 低體溫,體溫降到 35 ℃ 以下。
  • 畸形。

足月小樣兒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3]

  • 智力發育遲緩、學習成績差、雙腿痙攣性癱瘓無法行走、小頭畸形、顱縫早閉、生長髮育不良。
  • 抽搐、痙攣、腦積水。
  • 聽覺、視覺損害,斜視,近視。
  • 骨質減少、骨折、貧血。
  • 感染、腹股溝疝、胃食管反流。
  • 成年期發生代謝性疾病(肥胖、2 型糖尿病等)及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臟病、高血壓等)的風險增加。
  • 規律產檢。
  • 加強孕期即出生前後的保健。
  • 及時處理孕期合併症,如妊娠期高血壓病、妊娠期糖尿病等。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