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胞漿菌病: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組織胞漿菌病由莢膜組織胞漿菌引起,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真菌病,常有呼吸道傳染。一般最先侵犯肺,接著波及其他單核巨噬系統如肝、脾,也可侵犯腎、中樞神經系統、面板及其他臟器。
- 莢膜組織胞漿菌生長在溫暖潮溼地區的土壤中,尤其是美國的東南及中部[1],鳥類、家禽甚至蝙蝠都是其儲藏體。這些動物的糞便中有病原菌,其居所也藏匿有大量孢子。洞穴、操場、建築物、空閒的房屋及雞窩是易感該菌的高危區域。此菌屬於雙相真菌,在組織內呈酵母型,生長於細胞內;室溫培養則呈菌絲型,傳染性極強。
- 吸入被汙染土壤中的莢膜組織胞漿菌可以引發此病。極少數情況下,該菌可以在面板直接接種。莢膜組織胞漿菌是一種機會性致病菌,一般只感染免疫受損者,但當毒力強大時,也可感染具有免疫活性的正常人群。病原菌侵入人體後,根據患者的抵抗力可呈現侷限原發或播散感染[1]。
- 根據臨床表現,該病可分為肺型、播散型及面板型三類。
- 原發性組織胞漿菌病,95% 的患者可無症狀。輕症感染者表現為無痰咳嗽、胸痛、呼吸短促、聲音嘶啞;中度感染者表現為發熱、盜汗、體重減輕、發紺、咯血等。
- 自限性的無症狀者一般無需治療,有症狀及病情嚴重者需早期足量應用抗真菌藥物治療,如兩性黴素 B、伊曲康唑等。
- 併發症包括支氣管結石、纖維性縱隔炎、心包炎等,侵犯鄰近組織如食管、氣管、心臟時可出現相應臨床症狀。播散型組織胞漿菌病可致患者短期內死亡。
- 洞穴、操場、建築物、空閒的房屋及雞窩都是易感該病病原菌的高危區域,故高危人群應避免接觸。免疫力正常者罹患本病預後較好,免疫力受損者預後往往較差且需終身服藥。
一旦出現發熱、乾咳、胸痛、咯血、呼吸困難等症狀,尤其是免疫力低下者,或曾去過流行地區或者高危區域者,建議及早就醫。
哪些患者需及時就診?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發熱、寒戰;
- 咳嗽、胸痛、咯血、呼吸困難;
- 吞嚥困難;
- 關節疼痛;
- 面板出現潰瘍、膿腫、丘疹結節或紅斑。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高熱;
- 胸痛、呼吸困難;
- 大量咯血。
建議就診科室
- 呼吸內科
- 急診
- 面板科
醫生如何診斷?
通過患者的基本情況、病史、臨床表現及接觸史,醫生可能懷疑此病,但明確診斷須從痰液、血液、骨髓塗片及培養,面板組織、淋巴結等組織病理和培養中找到細胞內酵母型組織胞漿菌,再結合胸部 X 線、CT、血清學試驗及組織胞漿菌素皮試輔助診斷。
具體檢查如下:
- 痰液、胸水、血液、骨髓塗片或培養:分離出莢膜組織胞漿菌即可確診。
- 支氣管鏡活檢及灌洗物培養:有確診價值。
- 淺表淋巴結、肝、脾、肺等穿刺活檢:對確診很重要,病理組織切片發現酵母型真菌可以確診。
- 面板損害的刮片、組織病理和培養:發現真菌成分,分離出莢膜組織胞漿菌有助於確診。
- 胸部 X 線:急性感染時,肺野有散在多發浸潤或結節性病變,肺門淋巴結腫大等;慢性感染可見肺部空洞。
- 血清學試驗:對菌絲型抗原測定為 1∶4 及對酵母型抗原測定為 1∶16,是疾病活動的有力證據。
- 組織胞漿菌素皮內試驗:陽性表示過去或現在有感染,適用於普查。
醫生可能詢問哪些問題?
- 從事何種職業?
- 居住地區是哪裡?
- 是否有咳嗽、胸痛、發熱?
- 皮損是否破潰、流膿?
- 是否去過該病流行地區居住或旅行?是否去過高危地區,如洞穴等?
- 有無免疫受損疾病,如惡性腫瘤、艾滋病等?
- 是否有糖尿病?
- 是否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
- 做過哪些檢查?是否治療過?治療效果如何?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為什麼會得這種病?
- 有沒有傳染性,一般通過什麼方式傳染?
- 需要進一步做哪些檢查?
- 如何治療?
- 治療需要多長時間?
- 治療藥物有哪些副作用?
- 治療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 如何預防周圍人尤其是同住的家人被傳染?
日常應注意如下事項:
-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攝入,以免刺激氣管黏膜加重咳嗽、咳痰症狀。
- 補充營養,可食用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食物以提高機體免疫力。
- 避免前往高危感染區,如洞穴、禽類養殖區等。
- 居住房屋常通風。
- 與他人近距離相處時,儘量戴上口罩。
自限性無症狀患者通常無需治療,有症狀及播散型患者應早期、足量應用抗真菌藥物,如兩性黴素 B、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等進行治療。上述藥物均有體外抗莢膜組織胞漿菌活性,但目前僅對兩性黴素 B、伊曲康唑、氟康唑開展了臨床試驗。伊曲康唑通常用於輕至中度組織胞漿菌病,兩性黴素 B 主要用於中重度感染及重度感染。
藥物治療
- 兩性黴素 B:為廣譜抗真菌藥,但毒副作用較嚴重,僅用於中重度或重度感染患者的初始治療。臨床一般選用兩性黴素 B 的脂質製劑,既保持了顯著的體內抗真菌活性,又減少了肝腎毒性。兩性黴素 B 通常於使用數日內起效,隨後可換為伊曲康唑完成療程[3]。
- 伊曲康唑:具有很強的抗莢膜組織胞漿菌活性。口服伊曲康唑治療適用於無需住院的患者,也適用於最初接受兩性黴素B治療的患者在門診繼續治療。不良反應主要為胃腸道反應,可有一過性肝酶升高,停藥後可自愈[3]。
- 氟康唑:毒性小,耐受性好,有口服和靜脈用製劑。氟康唑在體外對莢膜組織胞漿菌的抗菌活性不及伊曲康唑,臨床試驗顯示其有效性也不及伊曲康唑,不推薦將氟康唑作為組織胞漿菌病的標準治療。該藥僅用於不能耐受伊曲康唑或無法達到足夠血藥濃度的患者。常見副作用為頭痛及胃腸道症狀[3]。
- 其他抗真菌藥物:如泊沙康唑、伏立康唑,對莢膜組織胞漿菌均具有較強的體外活性,可用於其他方案治療無效的患者[3]。
疾病發展和轉歸
該病若不積極治療,可能出現一系列併發症並危及生命。免疫力正常者及時正確規範用藥後可獲得好轉甚至痊癒,出現併發症者應針對併發症積極治療。免疫力受損者如 HIV 患者需終身服藥。
該病由莢膜組織胞漿菌引起,通常只感染免疫受損者,但當毒力強大時,也可感染正常人群。
常見原因有哪些?
該病由莢膜組織胞漿菌引起,經呼吸道、面板、黏膜及胃腸傳入人體。流行區患者及感染動物的糞便等排洩物均可帶菌;雞窩也可潛藏此菌。人體吸入該菌的孢子後,會首先引發原發性肺部感染,健康人常不治自愈。但免疫功能低下或缺損者吸入大量孢子後會形成肺部病灶,並通過淋巴或血液播散至全身。
哪些人容易患病?
- 免疫功能受損者,如惡性腫瘤;
- 器官移植患者;
- 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者;
- 艾滋病患者;
- 高暴露致病菌者,如農業或建築工人、洞穴勘探者;
- 居住或前往疾病流行地區的人;
- 妊娠婦女及嬰幼兒、兒童。
只有不到 5% 的暴露者會出現臨床症狀,臨床表現包括急性和慢性肺部組織胞漿菌病,播散型組織胞漿菌病及原發的面板組織胞漿菌病,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出現一系列併發症,如支氣管結石、纖維性縱隔炎等。
有哪些症狀?
常見症狀如下:
肺型
- 95% 的急性原發性組織胞漿菌病患者可無症狀,愈後僅在肺部體檢時看到許多鈣化灶。輕症有症狀者表現為乾咳、胸痛、呼吸困難、聲音嘶啞等;中度有症狀者表現為發熱、盜汗、體重減輕,稍有發紺,間有咯血。
- 流行性組織胞漿菌病又稱“地穴熱”,主要見於在流行地區吸入大量孢子者,表現為高熱、劇烈胸痛、呼吸困難,類似於急性肺部組織胞漿菌病,是肺部的一種變態反應性病變。
- 慢性肺組織胞漿菌病呈慢性空洞,以成年男性多見,表現為咳嗽、多痰、咯血、低熱,逐漸衰弱[2]。
播散型
- 良性感染者,常由原發性肺部感染播散引起,在脾、肝和其他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內有許多粟粒性鈣化灶,癒合後形成與結核相似的鈣化灶。
- 進行性成人感染者,肺部症狀不明顯,表現為與利什曼病相似的脾大,可有貧血、白細胞減少、體重下降等,有時可在肺部發現大片實變區,患者可迅速死亡。
- 兒童暴發性感染見於 1 歲以下兒童,多發生於高流行地區,多數患兒短期內死亡[2]。
面板型
多見於成人,面板損害以面部及頸部為多,可波及口、鼻、咽喉、男性外生殖器及四肢等處,表現為潰瘍、肉芽腫、結節、膿腫或壞死性丘疹等,區域性淋巴結明顯腫大,並有液化性壞死。一般無全身症狀。
常見併發症有哪些?
- 支氣管結石:初次感染後數年內,淋巴結及慢性肉芽腫感染可發生鈣化。極少數病例,鈣化的淋巴結會侵入相鄰支氣管,引起慢性咳嗽、咯血、發熱等,有的患者甚至咳出砂礫樣物質。若累及支氣管動脈,還可能導致大咯血[3]。
- 纖維性縱隔炎:這是一種對組織胞漿菌病的過度纖維化反應,表現為咳嗽、呼吸困難、咯血、胸膜炎和出汗。廣泛的纖維化可能壓迫、侵犯縱隔淋巴結鄰近的器官如心臟、大血管、氣管及食管,從而出現咯血、呼吸困難、吞嚥困難等相應症狀[3]。
- 心包炎:5%~10% 的肺組織胞漿菌病患者合併心包炎,可能是對相鄰縱隔淋巴結的組織胞漿菌病發生的免疫反應[3]。
- 風溼病表現:5% 的患者合併關節炎或關節痛,女性更常見。關節炎常對稱且累及多個關節,上肢及下肢大小關節均可受累[3]。
- 面板病表現:約半數關節痛患者表現出結節性紅斑和/或多形紅斑[3]。
莢膜組織胞漿菌主要存在於含有已感染或攜帶該致病菌的鳥類、家禽等動物糞便的土壤中,洞穴、操場、建築物、空閒的房屋及雞窩都是易感該菌的高危區域,應儘量避免前往以上高危區域,尤其是免疫功能受損者。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避免翻弄鳥類棲息地的土壤;
- 避免探訪洞穴;
- 避免去有被拆毀建築的地區;
- 避免長期接觸鳥類;
- 提高免疫力,積極治療原發疾病;
- 免疫缺陷者,出門戴上口罩。
感謝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面板科 王瑞醫生 參與本文撰寫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