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疝: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坐骨疝,是指在肌肉損害或麻痺的情況下,腹內壓突然增高時,腹腔內的小腸或是盆腔中的子宮附件等內容物,經由坐骨大孔或小孔突出。
  • 坐骨疝是一種少見的腹外疝,暫無準確的流行病學資料。多發生在中年婦女,尤其是多次妊娠的婦女,男性較少見,男女性別比例為 1∶6~9。
  • 坐骨疝的主要病因是坐骨大孔或小孔周圍存在肌肉損傷或肌肉麻痺。劇烈咳嗽,便祕等使腹壓增高是本病的危險因素。
  • 坐骨疝根據解剖位置分為 3 類:梨狀肌上坐骨孔疝、梨狀肌下坐骨孔疝和棘下坐骨孔疝。疝內容物(多是小腸)進入疝囊後,經梨狀肌上緣突出到大腿和臀部稱為梨狀肌上坐骨孔疝,如果從梨狀肌下緣突出則稱作梨狀肌下坐骨孔疝,棘下坐骨孔疝則是指疝囊有坐骨棘下方突出。其中梨狀肌上坐骨孔疝最為常見。
  • 坐骨疝的主要症狀表現為臀部有壓痛。臀部下方與大腿交界處能摸到腫塊,並且隨體位變動包塊大小有變化。有時會出現腹部不適。
  • 坐骨疝主要治療方法為手術切除疝囊,封閉坐骨孔。
  • 坐骨孔疝為極少見的一種腹外疝,術前誤診率高,如果不能及時復位或手術,極易發生嵌頓,引起腸壁血流受阻,造成絞窄性腸梗阻甚至是腸段壞死。
  • 發現臀部下方有不明包塊時,及時去醫院做超聲或 X 線檢查,不要耽誤病情。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中年婦女,尤其是多次妊娠的經產婦,如果臀部下方出現腫塊,需及時就醫。
  • 中年婦女存在慢性腹痛、盆腔或臀部痛時,排除其他原因,應懷疑是否有坐骨疝。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突然出現包塊變硬,腹痛、嘔吐,便祕等症狀,應立即就醫。

建議就診科室

  • 普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坐骨疝?

坐骨疝的診斷需要醫師結合病史,症狀表現和影像學檢查甚至開腹探查等有創性措施。坐骨疝患者大多症狀不典型,早期確診率較低,一旦出現典型的腹部體徵時,患者多已發展為腸嵌頓甚至腸壞死。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彩超:超聲檢查可有助於觀察疝囊的形態及疝囊內容物(多是小腸)的血流情況,判斷腸管是否存活,有無擴張等,幫助醫生選擇最佳手術方式。
  • X 線檢查:X 線檢查一般只能提示低位的小腸梗阻,缺乏特異性。
  • 全腹 CT:有助於診斷疝囊嵌頓,CT 可發現腸管水腫。
  • 腹腔造影術:向腹腔內注射造影劑,可幫助顯示疝囊的大小、形態及位置。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有沒有生過孩子?生過幾個?
  • 有無出現腹痛、腹脹、嘔吐及停止排氣排便等症狀?
  • 是否有慢性咳嗽、便祕?
  • 是否有過外傷?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為什麼會得這種病?
  • 需要做哪些檢查?
  • 病情嚴重嗎?
  • 需要手術治療嗎?
  • 有哪種手術方式?
  • 會復發嗎?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術後注意事項:術後應加強營養,宜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傷口保持清潔乾燥。如果發現紗布有血水滲出,及時消毒並更換乾燥無菌的紗布。若傷口有滲血,及時回手術醫院由醫生處理。
  • 拆線:如果使用可吸收縫線,則不用拆線。若縫線不可吸收,患者應在 7~9 日去醫院拆線。
  • 飲食(術後版):術後排氣後方可進食,進食易消化的食物,增加魚、雞蛋、牛奶等高蛋白食物的攝入。
  • 飲食(非手術治療版):患者日常要注意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綠色蔬菜、粗糧等;不宜食用具有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花椒等,少喝含有咖啡因的飲料,如咖啡、可樂等。
  • 運動(術後版):術後 1 天患者即可下床活動。下床時將健側身體移動到床邊,用手術對側手臂支撐身體坐起。術後 3 月內不宜過度跑跳、登山、打球等劇烈運動,避擴音重物、便祕、咳嗽等以免復發。
  • 運動(非手術版):日常運動患者應選擇游泳、慢跑、羽毛球等中強度有氧運動,每週運動 1~2 次,每次大於 30 分鐘。
  • 大小便管理:多食用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如果出現大便乾燥或排便困難,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開塞露、蓖麻油等潤滑藥物。

一旦確診坐骨疝,因為發生絞窄的可能性大,應立即手術。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只能暫時緩解臨床症狀。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等可暫時緩解腹痛症狀,但是不能阻止病情的進展。

手術治療

  • 腹腔鏡下疝修補術:比較開腹手術, 腹腔鏡下疝修補術具有很多好處, 如住院時間短、機體損傷較小, 患者術後康復快等。
  • 開腹手術:常規手術方法包括傳統開腹張力性疝縫合修補術和腹腔鏡疝修補術。坐骨疝常選擇經腹膜外修補,因為此種路徑能更好的暴露坐骨孔,有利於避開神經和血管,避免放置補片時壓迫到此處的血管神經造成不良後果。

其他治療方法

家庭治療:凱格爾運動:又稱為“會陰收縮運動”,運動的目的是增強盆底肌肉的力量,可以促進尿道和肛門括約肌的功能,本來是為了治療和訓練婦女產後出現大小便失禁的手段。因為運動可增加盆腔底部肌肉力量,因此可預防坐骨疝的再次復發。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若不接受正規治療,會有生命危險。因為坐骨疝的疝內容物以小腸最多見,非常容易發生嵌頓,如果沒有及時手術,疝環壓迫會影響疝內容物的血液迴圈,導致動脈供血不足甚至中斷,發展為絞窄疝,疝內容物相繼缺血壞死,甚至出現腸缺血,腸道穿孔,感染性腹膜炎,危及生命。
  • 經過正規手術治療後可痊癒。手術後經過抗炎、補液和對症支援營養治療,患者可痊癒。

坐骨疝的主要病因包括由於先天或後天的原因造成的坐骨孔附近的肌肉薄弱;腹內壓升高。

坐骨疝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梨狀肌萎縮或發育異常:多次妊娠,外傷等原因導致坐骨周圍的肌肉麻痺或損傷,造成坐骨大孔或小孔周圍肌肉力量薄弱。
  • 腹內壓增高:肥胖,慢性咳嗽,長期便祕,女性分娩,腹水,手術等,均可能導致腹內壓增高。

哪些人容易患坐骨疝?

有如下可改變危險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坐骨疝:

  • 多次妊娠:這是坐骨疝的最常見的病因。多次分娩的中年婦女容易罹患該病,由於妊娠造成腹壓增高,骨盆底部的肌肉拉傷,筋膜和軟組織損傷。
  • 經常重體力勞動:經常搬運重物,舉重或長時間站立的人群發病風險增高。
  • 腹腔及婦科手術:手術後,盆底肌肉和神經由於長時間的過度拉伸,會造成一定的損傷,引起肌肉受損甚至斷裂。
  • 習慣性便祕:老年人由於腸蠕動減慢,易長期便祕,用力排便可引起腹壓急劇升高,易造成直腸脫垂和疝氣。
  • 慢性咳嗽:慢性咳嗽導致腹壓增高的又一重要原因。

有如下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坐骨疝:

  • 女性:本病男性和女性都可能發生,但更多見於女性患者。
  • 先天性發育異常:先天性肌肉力量薄弱,如梨狀肌萎縮或發育異常。

在臀部和大腿間能觸及腫物,可用手還納是坐骨疝最常見的症狀。隨病情進展,壓迫神經時會出現臀部及雙下肢麻木或疼痛,疝內容物嵌頓時,會出現機械性腸梗阻的症狀如腹痛、腹脹、嘔吐及停止排氣排便等症狀。

坐骨疝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坐骨疝的常見症狀包括:

  • 臀部包塊:是最常見的症狀之一。早期患者症狀較輕,在臀部及大腿間可摸到包塊,質地柔軟可用手回覆。腹壓增加時包塊會變大,體位變動時,包塊大小也會出現變化。
  • 壓痛:在臀部會有壓痛,壓迫到神經時會放射到腿部。
  • 腸梗阻:當腹腔內容物增加,疝囊變大時會增加嵌頓的風險,可出現機械性腸梗阻的症狀,包括腹脹、腹痛、嘔吐、便祕等。

坐骨疝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壓迫坐骨神經:出現下肢的放射性疼痛。
  • 腸梗阻:當出現疝囊內容物嵌頓時,會引起腸梗阻,表現為腹痛、嘔吐、腹脹、停止排氣排便。
  • 腸絞窄:當嵌頓不能及時解除時,會引起腸道血供不足,發生腸穿孔,腸壞死,甚至出現膿毒血癥,感染性腹膜炎,嚴重時會危及生命。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對於可改變的危險因素,預防方式如下:

  • 避免多次妊娠:只生一個孩子。如果想要二胎的話,儘量拉長兩次妊娠之間的間隔,3~5 年為比較適宜的時間,給予子宮和盆底肌肉恢復的時間;
  • 避免重體力勞動:儘量避免搬運重物,避免舉重、槓鈴等力量訓練等;
  • 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如多吃蔬菜及膳食纖維,多喝白開水,保持每日定時排便的好習慣;
  • 盆底肌肉訓練:生過孩子的婦女定期進行盆底肌檢查,每日有意識地做凱格爾運動;
  • 治療慢性疾病:如治療慢性咳嗽等。

對於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於疾病的預防或防止疾病復發:

  • 女性:本病更多見於女性患者,應避免多次妊娠,避免重體力勞動,如果出現臀部包塊及時就醫。
  • 先天性發育異常:先天性肌肉力量薄弱的人群更應積極預防該病的發生,如通過盆底肌肉訓練改善肌肉力量,每日利用上班乘坐公交車及步行的間隙練習凱格爾運動 15~30 分鐘。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和排便習慣,養成晨起喝一杯溫開水,每日晨起排便的習慣。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