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狀核變性的病理改變

肝豆狀核變性的病理改變

一、肝臟

最早的組織學變化是光鏡下小葉周邊區的肝細胞核內糖原變性。核內糖原成塊或呈空泡狀,有中等程度的脂肪浸潤。脂肪滴由甘油三酯組成,以後脂肪滴數量增加,並融合增大。脂肪變性從形態學上與酒精脂肪變性相似,與脂肪變性並存或在脂肪變性前就已發生病變的細胞器是線粒體,線粒體體積增大、膜分離、嵴擴張、呈晶體狀排列,有空泡。線粒體變化可能在發病機制上與脂肪變性有關。隨著d-青黴胺的治療,線粒體變化可以減輕甚至消失,說明線粒體的變化是由銅的毒性作用引起。

肝臟由脂肪浸潤到肝硬化這一過程的變化速度個體差異很大。某些患者可發生慢性活動性肝炎,可有單核細胞浸潤,多數為淋巴細胞和漿細胞,可有碎屑樣壞死,並且這種壞死可越過界板,可有肝實質塌陷,橋接樣壞死和肝纖維化,這種慢性活動性肝炎相鑑別。肝臟病變可自然緩解,可進展為大結節性肝硬化或很快發展為暴發性肝炎,後者治療效果很差。

在肝硬化形成過程中可能有肝實質的炎性細胞浸潤或實質壞死,最終形成大結節性或大結節小結節並存的肝硬化,纖維分隔可寬可窄,膽管增生,還可伴有wilson病早期的一些病理變化如核糖體變性、脂肪變性等。

二、腦

整個神經系統均可受累,而以豆狀核、視丘、尾核、腦島和帶狀核受累較重,以豆狀核內的殼核最為顯著。肉眼可見大腦半球有不同程度萎縮,豆狀核縮小、軟化和小空洞形成,組織學顯示神經細胞變性壞死,星形膠質細胞肥大、增生和變性。

三、腎臟

銅在近曲小管沉著,顯示脂肪變性和水樣變性。

四、角膜

銅沉著在角膜後descemet膜的周圍形成棕綠色的色素沉著,稱kayser-fleischer環。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