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可透過性接觸傳染

乙型肝炎與原發性肝癌近年來,關於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與原發性肝癌的發生之間的關係,日益受到重視。近來有人報告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慢性hbsag攜帶者唾液標本中檢測到hbsag及dane顆粒,因此,hbsag隨唾液經口傳播的途徑應當重視。國內外資料均提示肝炎患者的肝癌發病率比自然人群高。肝癌病人有hbv感染指示者也比自然人群高。

一、傳染源與傳播途徑乙肝的主要傳染源是病人和hbv抗原攜帶者。在潛伏期和急性期,病人血清均有傳染性。乙型肝炎的傳播非常廣泛,據估計hbsag攜帶者在世界上約有2億。由於他們不顯臨床症狀,而hbsag攜帶的時間又長數月至數年,故成為傳染源的危害性要比患者更大。hbv的傳染性很強,據報道,接種0.00004毫升含病毒的血液足以使人發生感染。

外科和口腔手術、針剌、使用公用剃刀、牙刷等物品,面板微小操作汙染含少量病毒的血液,均可成為傳染源。透過呼血吸昆蟲傳染乙型肝炎亦有報道。近來有人報告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慢性hbsag攜帶者唾液標本中檢測到hbsag及dane顆粒,因此,hbsag隨唾液經口傳播的途徑應當重視。孕婦在妊娠後期患急性乙型肝炎,其新生兒容易感染此病。

由於乙型肝炎患者和hbsag攜帶者的精液、陰道分泌物均可檢出hbsag,因此,兩性接觸傳播乙型肝炎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二、致病機理與免疫性hbv的致病機理尚未完全明瞭。鑑於乙肝臨床型別可表現為多種多樣如急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慢性遷延性肝炎、重症肝炎及hbsag無症狀攜帶者,因而認為hbv的致病作用一般病毒不同。

特異性抗體受乙肝病毒感染後,機體可產生三種抗體,抗hbs、抗hbc及抗hbe。抗hbs一般在感染hbv後4周出現,對乙肝有保護作用。據報道,在712名醫務人員中,有抗—hbs者發生乙肝的不到1%,而無抗—hbs者有11%發生肝炎。但抗hbs僅能作用於細胞外的hbv,在預防感染上較重要,而在疾病恢復時尚需細胞免疫協同作用。

除上述t細胞作用低下外,還有人認為慢性活動性肝炎的發生與t細胞抑制性功能低下,tc細胞或k細胞的殺傷功能過強有關,從而造成肝細胞持續損傷。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