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後為何一定要鍛鍊

為什麼說骨折後功能鍛鍊必須的?專家透過多年的臨床實踐總結出:這是廣大患者迫切要了解的問題,今天我們就跟專家一道對這個問題進行闡述。

對於骨折或關節脫位者來說,固定是必須的,但固定也有它明顯的不利因素:會造成肌肉萎縮、關節粘連,甚至攣縮、骨質疏鬆和軟骨退化。患者固定而臥床不起,易引出褥瘡、肺炎、尿路感染和尿路結石、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等併發症。所以在病人的癒合至恢復期,如果骨折或脫位已得到妥善處理,病情已穩定,就應該進行康復鍛鍊。

康復鍛鍊的部位及基本方法主要有:

傷肢未被固定的關節

做全方位的主動運動。如老年人常見的腕部克雷氏骨折,石膏固定在前臂至掌指關節下,就可以主動做肩、肘和手指的活動。必要時旁人給予協助,爭取達到正常幅度。上肢,要特別注意肩關節的外展外旋,及掌指關節的屈曲;下肢,應特別注意踝背屈。中老年人關節攣縮傾向很大,應特別留意。

患肢被固定部分的肌肉

做靜力性練習(或稱等長練習),俗稱用"死力",即在關節不動的情況下,讓肌肉收縮用力。通常患者在數天後疼痛減輕時開始進行練習。心血管疾病患者進行此練習時,需注意不要屏氣。

脫位或骨折累及的關節

可在關節固定後的2~3周,每天取下固定物,在保護下作關節不負重的主動運動,運動後再予固定。這個方法可以促進關節軟骨的修復,同時防止關節內粘連形成。有時,固定物是石膏託,可以自行拆裝。但如果是石膏管形,就必須求助醫生了。這種做法適用於沒有堅強金屬內固定的骨折。這個程序可以加快,至於快到什麼程度,則要取決於專科醫生的看法。

未受傷的肢體

病人應儘可能早起床,保持正常的活動。必須臥床的,特別是年老體弱者,應每日做臥床保健操,包括深呼吸、未受傷肢體的運動等,以防止全身併發症。臥床保健操應該使心率加快,大範圍關節活動和抗阻練習時,運動心率應接近耐力練習水平。

外固定物去除,進入恢復期後,則應在康復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全面的肌肉力量練習和關節活動範圍練習。在關節活動範圍和肌力稍有基礎後,即應進行平衡、協調和實用功能練習,如:

<-r-><-n-><-t-><-t-><-t->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