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心律失常患者的忠告
對心律失常患者的忠告一:心律失常不等於心臟病。
值得一提的是,心律失常的發生率隨年齡增高而增加,老年人易發生心律失常。
不少老人認為自己有心律失常,就是患上了冠心病,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冠心病會導致心律失常,但心律失常不全是冠心病導致的。
除高血壓、心肌病、心力衰竭、心肌纖維老化、竇房結功能低下等器質性因素以外,一些非器質性因素,如情緒變化、感染、貧血、電解質紊亂等,也可導致心律失常的發生。
因此,對於老年心律失常患者而言,首先應仔細尋找導致心律失常的病因和誘因,切忌輕率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物。
若必須用藥,也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合理使用,嚴密觀察,安全因為老年人對藥物耐受性差,易發生不良反應。
普通心電圖是心律失常診斷的最常用的方法,但有些心律失常主要表現為陣發性發作,數分鐘的普通心電圖常難以捕捉到。
一般地說,對於有心臟不適症狀,但心電圖檢查正常的患者,醫生一般會建議其做一次24小時動態心電圖檢查,以提高心律失常的檢出率。
目前,國內部分醫院還開設了電話心電圖監測,透過遙控心電圖裝置來記錄患者日常的心電圖變化。
不同型別的心律失常,治療方法各不相同。
心律失常是否需要治療、該怎麼治療,應由心血管專科醫生來決定。
醫生一般會綜合病史、症狀、體檢和一些必要的輔助檢查,如24小時動態心電圖、超聲心動圖等,參考患者有無器質性心臟病、心律失常是否影響到心臟的泵血功能,及其發展為嚴重心律失常的可能性等情況,來決定治療策略。
此外,抗心律失常藥物的安全性問題一直受到患者關注。
雖然從理論上說,抗心律失常藥物確實存在導致原有心律失常惡化或誘發新的心律失常的潛在風險,但患者絕不能因噎廢食。
一般地說,只要在醫生指導下合理應用,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抗心律失常治療的目的在於維持心臟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泵血功能,減輕或消除不適症狀,預防猝死。
心律失常的治療應該是綜合性的,應標本兼治。
首先應該力爭明確導致心律失常發生的病因,積極消除不良誘因和治療基礎心臟疾病,此乃治本。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