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口吃的原因

  2-3歲是孩子口語發展的關鍵時期,但是父母卻發現孩子突然口吃了,很是憂慮。其實,兒童時期出現的口吃現象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口吃,只要沒有器質上的問題,是無須擔心的。

  1、“我”的模仿和暗示。

  大部分口吃患者是在幼小時學別人的口吃學來的。兒童期正是學習和掌握語言的關鍵時期,兒童的心理特點之一是模仿性強和易受暗示。當親友、同學和鄰居中,如果有口吃的人,就會成為模仿的物件。

  2、“我”心理因素所致。

  大量事實表明,兒童口吃是兒童受驚、被嚴厲斥責、懲罰、嘲笑、環境突然發生變化、父母雙亡或離異、家庭不和睦等情景下引起的恐懼、焦慮情緒的結果。由於突然或持續驚嚇而引起口吃者不少見。在一些突然引起震驚、恐懼的事件之後,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經歷,例如遇見某種動物,聽了鬼怪的驚險故事,因而引起驚恐等等之後,可發生口吃。口吃可能在受驚恐的當時發生,也可能是在受了驚恐之後幾小時或幾天之後出現,有時是經過沉默階段再出現的。

 3、疾病對“我”的影響。

  如與發音、對語言理解甚至讀書寫字有密切關係的神經系統發生障礙;如小兒癲癇、麻疹、熱病、腦病、百日咳、猩紅熱、膿症、鼻炎、扁桃腺發炎或肥大等等,以及耳鼻喉科的疾病,多少都能使呼吸和發聲受到影響。

  4、“我”受遺傳影響。

  口吃與遺傳、大腦兩半球優勢或某種功能障礙有關,與語言神經末梢缺陷有關。口吃患者的家族常有口吃歷史。此外,特色療法認為,說話結結巴巴的原因主要在於患者身體上某些負責發音的肌肉組織功能太弱,而這些因素都可以透過生殖細胞遺傳給下一代。

  統計資料顯示,父母雙方都有口吃,孩子出現口吃的機率為60%,父母一方有口吃,孩子出現口吃的機率為40%。

 5、“我”表達能力發展不平衡。

  在2~7歲之間,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寶貝的表達和表現慾望逐漸增強。但語言機能尚未發育成熟,孩子的思維能力、詞彙的掌握和組織句子的能力都在發展階段,這使他們在表達複雜的思想時感到困難,說話過於急躁、激動或緊張。急於表達時,造成頭腦中儲存大量語言資訊,但表達能力卻跟不上,思考與說話的速度無法配合,從而出現較多的口吃現象。

  6、父母對“我”的要求過急。

  孩子的語言發展有快有慢,有的未滿週歲就能說出簡單的語言,也有的2歲後還不能找到適當表達方式。有些父母過於心急和敏感,把孩子學話時猶豫不決或輕度頓挫看作是口吃。當孩子學話時,過多的矯正或進行斥責、嘲笑。爸爸媽媽的這些表現會對孩子產生極大的副作用,使他們對自己說話也產生不滿和緊張感,從而回避一些普通的交談和某些特殊的場合,口吃現象也逐漸加重,形成惡性迴圈。

  以上就是兒童口吃的一些原因,口吃是一種言語流暢性障礙,表現為言語間斷、重複和延長等現象。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