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金花草 - 中藥材

大叶金花草,中药名。为鳞始蕨科乌蕨属植物乌蕨Sphenomeris chinensis(L.) Maxon的全草或根茎。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血的功效。主治感冒发热,咳嗽,咽喉肿痛,肠炎,痢疾,肝炎,湿热带下,痈疮肿毒,痄腮,口疮,烫火伤,毒蛇、狂犬咬伤,皮肤湿疹,吐血,尿血,便血,外伤出血。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利溼,止血。

主治

主要用於感冒發熱,咳嗽,咽喉腫痛,腸炎,痢疾,肝炎,溼熱帶下,癰瘡腫毒,痄腮,口瘡,燙火傷,毒蛇、狂犬咬傷,面板溼疹,吐血,尿血,便血,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或絞汁。外用:搗敷;或研末敷;或煎湯洗。

化學成分

葉含牡荊素、丁香酸、原兒茶醛和原兒茶酸。

藥理作用

1、抑菌作用:10%煎劑用平板海綿片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福氏痢疾桿菌、傷寒桿菌有抑制作用;對人型結核桿菌也有抑制作用。

2、解毒:烏蕨醇提取物B和C能明顯降低小鼠砷中毒的死亡率,烏蕨醇提取物C可使小鼠對砷耐受提高。

相關論述

1、《峨嵋藥植》:根狀莖:清火退熱。

2、《貴州民間方藥集》:全草:止咳。治傷風感冒;外用治九子瘍,消腫毒。

3、《廣西中藥志》:葉:治熱咳吐血,紅白痢疾,解毒;外治跌打出血,水火燙傷,瘡瘍爛肉等證;根:治赤白痢。

4、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全草:清熱,解毒,利溼。治流感,感冒,咳嗽,扁桃體炎,腮腺炎,腸炎,痢疾,面板溼疹。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中暑發痧:鮮烏韭葉四兩。搗爛絞汁服。(《福建中草藥》)

2、治痢疾:鮮烏韭全草、鮮水娛蚣全草各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3、治肝炎(急性黃疽型和無黃疸型傳染性肝炎):烏韭全草三兩。水煎汁分三次服,連服十至十五劑。(《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4、治急性支氣管炎:烏韭鮮葉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5、治吐血、大便下血、尿血:雪仙草根莖三至五錢(鮮品加倍)。水煎服。(《江西民間草藥》)

6、治白濁、溼熱帶下:烏韭鮮全草一至二兩。搗爛絞汁,調米泔水服。(《福建中草藥》)

7、治對口瘡:烏韭鮮葉,以蜜或鹽同搗外敷。(《福建中草藥》)

8、治乳癰:烏韭根莖一兩.水煎,衝黃酒服;鮮葉搗爛敷患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9、治結合膜炎:烏韭全草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10、治牙疳:雪仙草根莖燒灰存性三錢,冰片一分。共研細末,搽患處。(《江西民間草藥》)

11、治腳癬糜爛:烏韭全草水煎燻洗。(《福建中草藥》)

12、治跌打損傷:雪仙草根莖三至五錢。酒煎服。(《江西民間草藥》)

13、治跌打刀傷出血或腫痛,或傷口潰爛:大全花草葉,石仙桃葉,共搗爛敷患處。用大金花草乾粉撒佈傷口,能止血,生肌,收口。(《廣西中草藥》)

14、治湯火傷:大金花草葉搗爛或研末,冷開水調敷患處。(《廣西中草藥》)

15、治毒蛇咬傷:烏蕨根莖搗敷並煎服。(《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16、治狂犬咬傷:鮮烏韭根莖五至六兩,用銅器水煎,空腹服,連服數日。服藥期間環境必須安靜。(《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17、治菜蟲藥(即雷公蘑、黃柴樹根)中毒(輔助治療):烏韭全草五至六兩。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夏、秋季挖取帶根莖的全草,去雜質,洗淨,鮮用或曬乾。

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稍潤,切段,乾燥。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藥材鑑別

鑑別

顯微鑑別:根莖橫切面:表皮細胞近圓形,壁稍厚。下皮層棕紅色,由數列多角形的厚壁細胞組成,內含澱粉粒。皮層寬廣,薄壁細胞類圓形或不規則形,胞腔內充滿澱粉粒。內皮層明顯,細胞呈扁長方形,中柱鞘為2-3列薄壁細胞。中柱為管狀中柱。

藥材性狀

根莖粗壯,長2-7cm,表面密被赤褐色鑽狀鱗片,上方近生多數葉,下方眾多紫褐色鬚根。葉柄長10-25cm,直徑約2mm,呈不規則的細圓柱形,表面光滑,禾稈色或基部紅棕色,有數條角稜及1凹溝;葉片披針形,三至四回羽狀分裂,略皺摺,棕褐色至深褐色,小裂片楔形,先端平截或1-2淺裂;孢子囊群1-2個著生於每個小裂片先端邊緣。氣微,味苦。

飲片性狀

為不規則的小段狀,根、莖、葉混合,餘參見藥材性狀。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鱗始蕨科植物烏蕨。

形態特徵

陸生中型蕨類,植株高30-80cm。根莖短,橫走,密生深褐色鑽形鱗片。葉近生;葉柄禾稈色,有光澤,長15-30cm;葉片厚草質,長圓狀披針形或狹卵形,長20-45cm,寬5-12cm,三回羽狀深裂;羽片10-15對,基部的對生,其餘互生,有柄,闊披針形,先端長漸尖至近尾狀,長5-12cm,寬2.5-5cm;二回羽片6-10對,互生,有柄;羽片近卵形,先端漸尖,二回羽狀深裂,長2-3cm,寬1-1.5cm;末回羽片2-3對,互生,倒卵形、闊楔形或近菱形,長5-10mm,寬4-5mm,兩側有1-2對楔形裂片;葉脈二叉分枝。孢子囊群小,生於裂片先端的小脈先端,每裂片1-2枚;囊群蓋厚紙質,杯形或淺杯形,口部全緣或多少齧斷狀。

分佈區域

分佈於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00-1900m的林下、路邊或空曠處。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