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管解剖結構

肛管是消化道的末端, 肛門解剖結構上自齒線,下至肛緣,長約3―4cm,為解剖性肛管。有人將肛管上界擴充套件至齒線以上1.5cm,即肛管直腸環平面,稱外科性肛管,一般少用。肛管的表層,在上段為柱狀上皮及移行上皮,下段為移行上皮及鱗狀上皮。男性肛管前面與尿道及前列腺相毗鄰,女性則為子宮及陰道;後為尾骨,周圍有內、外括約肌圍繞。

  齒線為直腸與肛管的交界線,由肛瓣及肛柱下端組成,該線呈鋸齒狀,故稱齒線(或稱梳狀線),為重要的解剖標誌。胚胎時期齒線是內、外胚層的交界處,故齒線上、下的血管,神經及淋巴來源都不同,其表現的症狀及體徵也各異。齒線在臨床上的重要性如下:①齒線以上主要由直腸上、下動脈供應,齒線以下為肛門動脈供應。齒線以上靜脈叢屬痔內靜脈叢,迴流至門靜脈,若曲張則形成內痔。齒線以下靜脈叢屬痔外靜脈叢,回留至下腔靜脈,曲張則形成外痔。齒線以上感染可經門靜脈脈而致肝膿腫;齒線以下感染,則由下腔靜脈向全身擴散。②齒線以上粘膜受植物神經支配,無疼痛感;齒線以下肛管受脊神經支配,疼痛反應敏銳。故內痔的注射及手術治療,均需在齒線以上進行,切忌累及齒線以下部位,以防疼痛及水腫反應。②齒線以上的淋巴主要回流至腹主動脈周圍的淋巴結,齒線以下的淋巴主要回流至腹股溝淋巴結。故直腸癌向腹腔內轉移,而肛管癌則向雙側腹股溝淋巴結轉移。

  齒線以上的粘膜,由於括約肌收縮。出現6-10個縱行條狀皺襞,長約1―2cm,稱直腸柱(肛柱),此柱在直腸擴張時可以消失。直腸柱內有直腸上動脈終末支和由直腸上靜脈叢形成的同名靜脈,內痔即由此靜脈叢曲張、擴大而成。

  各直腸柱下端之間,借半月形粘膜皺襞相連,此皺襞稱肛瓣。肛瓣與直腸柱之間的直腸粘膜形成許多袋狀小窩,稱肛竇(肛隱窩)。竇口向上,深約3―5mm,底部有肛腺的開口。肛瓣下方有2―8個三角形乳頭狀突起,稱肛乳頭。肛瓣受撕裂,可致肛裂、肛竇炎及肛乳頭炎等。正常肛管內有4―8個肛腺,多集中在肛管後壁,每個肛腺開口於肛竇處。肛腺在粘膜下有一管狀部分,稱肛腺管,肛腺管在粘膜下層分成葡萄狀支管,2/3肛腺向下向外伸展到內括約肌層,少數可穿過該肌到聯合縱肌層、極少數可進入外括約肌、甚至到坐骨直腸間隙。肛腺多是感染的入口,少數也是發生腺癌的部位。

  白線位於齒線和肛緣之間,直腸指診時可摸到一溝,為內括約肌下緣和外括約肌皮下部的交界處,一般看不到,只能摸到,故白線一詞不太確切,應稱為內、外括約肌間溝,簡稱括約肌間溝。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