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防治宮頸癌,從婦科檢查開始

  在全球範圍內,宮頸癌的發病率僅次於乳腺癌位居女性惡性腫瘤第二位,佔所有女性惡性腫瘤發病的13%,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則居第一位。我國是宮頸癌的高發國家,每年新增病例13萬多例,佔全世界發病人數的1/3。著名影星李媛媛、“百變歌后”梅豔芳、“巖女郎”宋汶霏以及英國“真人秀”明星傑德・古迪均因宮頸癌香消玉殞,讓喜愛她們的觀眾唏噓不已。

  現代醫學已經證實,宮頸癌是一種感染性疾病,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PV)的持續感染是導致宮頸癌的首要因素和必要條件。HPV的感染與陰道菌群失衡相關。陰道菌群平衡的破壞,增加HPV感染的機會,促使HPV感染髮展成癌的可能。大多數HPV感染是一過性的,其自然清除時間一般在7-12個月。HPV的清除與年齡、免疫狀態相關。30歲以前的性活躍期婦女,其HPV感染易於清除,30歲以後HPV感染率下降,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宮頸癌的發病率明顯上升;而HIV感染、臟器移植後使用免疫抑制劑等都不利於HPV的清除。

  其他與宮頸癌發生的相關高危因素還有:

  1.異常性行為。初次性交年齡低、有多個性伴侶及性生活紊亂、不注意性生活衛生等和宮頸癌的發生有密切關係,初次性交年齡≤15歲、性伴侶數≥6個,患宮頸癌的危險性上升6倍。此外,與有陰莖癌、前列腺癌或其性伴侶曾患宮頸癌的高危男子有性接觸的婦女,患宮頸癌的危險增加。

  2.孕產次。根據以往的流行病學研究,早婚、早育、多產或流產次數多,增加發生宮頸癌的風險。

  3.社會經濟因素。我國宮頸癌的分佈存在著明顯的地區、種族和民族間的差異。受教育程度低,健康預防意識差者,經濟收入低下、衛生服務資源匱乏,患宮頸癌前病變和宮頸癌的可能性越大。

  4.其他。如吸菸、營養素如維生素A、維生素C、葉酸等缺乏、肥胖或超重、腫瘤家族史及長期口服避孕藥等。

  雖然HPV感染在30歲以下性生活活躍的婦女中較常見,但這些感染多數是一過性的,是可以清除的,只有少數持續性的高危型的HPV感染才有引發宮頸癌的可能。從高危型HPV感染到宮頸上皮內瘤樣變(CIN、即宮頸癌前病變)I、Ⅱ、Ⅲ、原位癌到浸潤癌一般需要大約10年甚至更多年,發生宮頸癌的機會為2%。HPV檢查陽性只能說明是一種感染,並不代表就是宮頸癌或一定就會得宮頸癌。

  我國宮頸癌的高發年齡從45-59歲,近年來發生率不斷增高且發病年齡趨於年輕化,不到20歲的宮頸癌患者亦見報道。

  HPV感染到宮頸癌是一個隱匿而長期的過程,早期常常沒有症狀或者沒有特殊症狀。常見症狀有:陰道出血如性生活後、婦科檢查後、便後或者是絕經後陰道出血;陰道排液增多、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樣或米湯樣、有腥臭味等。晚期病灶波及盆腔結締組織、骨盆壁、壓迫輸尿管或直腸、坐骨神經時,出現尿頻、尿急、肛門墜脹、大便秘結、裡急後重、下肢腫痛等,嚴重時導致輸尿管梗阻、腎盂積水,最後引起尿毒症。到了疾病末期,患者可出現消瘦、貧血、發熱及全身衰竭。

  宮頸癌是具有明確致病因素和較長的可逆轉的癌前病變時期,是一種可以預防和治癒的疾病,關鍵在於重視宮頸癌的篩查,定期進行婦科檢查,以期早發現、早治療。目前,普遍應用的宮頸癌篩查的檢查方法有:HPV-DNA的檢測;宮頸脫落細胞學的檢查如巴氏塗片、液基膜式薄層細胞學檢測(TCT)、液基細胞學檢測(LCT)。對細胞學檢查異常者,則進一步進行陰道鏡檢查選擇病變部位做病理組織學檢查,必要時需做頸管搔刮術或錐切術以協助診斷。美國宮頸病理協會( ACCP)建議細胞學檢查正常且H PV陰性的女性, 3年後常規隨診;細胞學檢查正常但HPV陽性,無需治療,一年複查1次HPV;如有宮頸細胞異常,無論HPV陰性或陽性,均應做陰道鏡及活檢病理檢查。

  治療HPV感染造成的宮頸病變實際上就是清除HPV。目前,對於HPV感染包括物理的、手術的、化學的、生物的、中藥在內的一些治療手段都顯示出不同程度的療效,但都不確切和特效。因此,堅持定期婦科檢查,特別是高危婦女的檢查,積極治療婦科疾病,堅持對女性生殖器腫瘤的早期篩查和診治,才能過比較全面而準確的進行宮頸癌的早期預防和診治,降低宮頸癌的發生風險。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