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二越婢一湯 - 方劑

桂枝二越婢一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具有微发其汗,兼清里热之功效。主治太阳病,发热恶寒,脉微弱者。临床常用于外感日久,表邪未解而内有郁热者;慢性风湿性关节炎以及慢性肾炎等。

  • 名称:桂枝二越婢一汤
  • 别名:桂枝越婢汤(《内台方议》)卷一)、桂枝二越脾一汤(《古方选注》卷上)
  • 出处:《伤寒论》
  • 功用:微发其汗,兼清里热
  • 主治:太阳病,发热恶寒,脉微弱者

歌訣

桂加麻膏量要輕,熱多寒少脈不豐,小汗法中兼清熱,桂二越一記心中。

組成

桂枝(去皮)、芍藥、麻黃、甘草(炙)各十八銖,大棗(擘)四枚,生薑(切)一兩二銖,石膏(碎,綿裹)二十四銖。

用法用量

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雲: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二分,越婢一分。

功用

微發其汗,兼清裡熱。

主治

太陽病,發熱惡寒,脈微弱者。

方義

桂枝二越婢湯即桂枝麻黃各半湯中減杏仁加石膏。杏仁能發汗,故去之,石膏能消虛熱,故加之,且其人無陽,津液不足,不勝桂枝之任,故加甘寒於內,少變辛溫之性,且滋津液之用。而其方制之小,示微發於不發之中。

運用

臨床常用於外感日久,表邪未解而內有鬱熱者;慢性風溼性關節炎以及慢性腎炎等。

重要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1.《內臺方議》:“此湯亦即桂枝麻黃各半湯中減杏仁加石膏也,杏仁能發汗,去之;石膏能去虛熱,故加之。”2.《古方選注》:“桂枝二越脾一湯,治脈微無陽。無陽者,陽分亡津之劑,故於桂枝湯照原方用四分之二以和陽,越脾湯照原方用四分之一以行陰。行陰者,發越脾氣而行胃中之津,俾陽和津生而脈復,因其病在陽,故有陽用二、陰用一之殊。”3.《傷寒貫珠集》:“本無熱證而加石膏者,以其人無陽,津液不足,不勝桂枝之任,故加甘寒於內,少變辛溫之性,且滋津液之用。而其方制之小,示微發於不發之中。”4.《金鑑》:“桂枝二越婢一湯,即大青龍以杏仁易芍藥也。名系越婢輔桂枝,實則大青龍之變制也。去杏仁惡其從陽而辛散,用芍藥以其走陰而酸收。以此易彼,裁而用之,則主治不同也。以桂枝二主之,則不發汗,可知越婢一者,乃麻黃、石膏二物,不過取其辛涼之性,佐桂枝二中和表而清熱,則是寓發汗於不發之中,亦可識也。用石膏者,以其表邪寒少,肌裡熱多,故用石膏之涼,佐麻、桂以和其營衛,非發營衛也。”

各家論述

吳謙:此方即大青龍湯以芍藥易杏仁也,名雖越婢輔桂枝,實則大青龍之變制也。去杏仁,惡其從陽而辛散;用芍藥,以其走陰而酸收。以此易彼,裁而用之,則主治不同矣。以桂枝二主之,則不發汗,可知越婢一者,乃麻黃石膏二物。不過取其辛涼之性,佐桂枝二以和表而清肌熱,則是寓微汗於不發之中,亦不可識也。《醫宗金鑑》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