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智教育

  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作山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將素質教育作為跨世紀的教育總體口標擺在世人面前。會上,***總書記佩調指出:“各級各類教育部要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質作為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弱智教育作為我國九年義務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如何在新形勢下深化改革,使教育目標與時代精神相一致,使教育內容與社會需求相結合,使教育方法與學生能力相適應,是亟詩我們去探索和解決的問題。這裡談兩點思考:

  一、更新教育觀念,深化素質教育

  在普通教育轟轟烈烈大槁減負,深化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弱智教育該怎麼辦,是停留在抱著書本慢慢磨,想方設法教知識的原始階段,還是拓寬教育領域,實現全面抓,抓全面、是侷限於同情,片面關心、愛護,放任自流,還是持之以恆地重訓練、嚴要求,狠抓素質提高,這裡我們出示一組例項。

  趙x,眾人同情的孤兒。假日裡與尤業青年交上朋友,三日不歸後越發不可收拾,一有空就跑舞廳。面對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育,間答很簡單:“上學有什麼意思,在外頭多好玩”。

  曹調,患癲癰,發病頻繁,在家是獨了,父母疼愛有加,一日囚老師未能滿足其要求就威脅:“你這樣,我就去跳井了!”說著就衝向水井。

  吳x,午餐時擅自拿走值班老師的鑰匙埋人沙中。在大家著急尋找時,神態自若,一聲不吭。斂使午休穿的門打不開,幾十個同學午睡受影響。

  孫調,別人的東西只要自己喜歡,就偷愉拿走,或損壞了摔掉,或帶回家。連鄰居、老師的東西也照拿不誤。曾把自己祖父視為珍品的墨汁倒進陰溝裡。

  諸如此類,不勝列舉。是好奇還是隨心所欲?是病態還是固執任性,是惡作劇還是貪小?兼而有之。事實證明,對弱智學生的教育決非僅僅是光大“缺陷”的”補償”,更多的應是後天人格缺陷的矯正。而這些人格缺陷,正是過多的不恰當的關心、愛護、同情和遷就所造成的,是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的結果。為此,我們認為:

  1.思想道德教育是培智學校素質教育的核心

  有人說人類最大的殘疾是心靈的殘疾,由此引伸,人類最大的危險是道德的墮落。人的思想道德素質是人的素質系統中最具輻射力和帶動作用的部分,因此是最根本的素質。弱智兒童的智力、能力缺陷掀而易見,顯而易見的東西易於引起重視,而透過一件件小事間接反映出來的人的思想道德品質問題,卻往往容易被忽視。有人常以“不能以一件小事去看人”,“不要小題大作”等一言蔽之。試想,“腳踏實地、勤奮努力、誠實儉樸、自我約束、吃苦耐勞、善於待人”等等精神和品格,哪一樣不是透過一件件小事加以教育引導方可奏效的?作為教師,必須全力抓好精神文明教育,抓好“人類靈魂”這一隱性工程的每個環節,從學生身邊的每件小事抓起,認認真真培育人,仔仔細細塑造人,使弱智兒童在有限的幾年裡,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2.生存能力的培養是培智學校素質教育的關鍵

  弱智學生缺乏自信,就是因為經歷的失敗和挫折大多了。幫助弱智學生走出自卑陰影的唯一途徑就是要培養、提高其適應社會的能力。

  首先要學會參與。培養參與意識,幫助學生變被動參與為主動參與(引導學生主動發展),變選擇參與為命面參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變部分學生參與為全體參與(面向全體學生)。這要求師生共同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要引導學生克服依賴,戰勝膽怯,改掉惰性,鼓勵學生勇於試一試,敢於露一手。有參與就有成功,激勵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學會問、學會想、學會說、學會做,學會把學到的知識、技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上去。

  其次要學會合作。如何很好地適應社會,求得牛存和發展,這是每個社會成員無法迴避的現實問題。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工作能力強,肯吃苦,但走到哪“矛盾就帶到哪裡,環境不寬鬆,工作做不好;有的則相反。其關鍵就在於能否與他人合作。我們在素質教育中,還要滲透民主平等、集體合作、團隊精神、遵紀守法、融洽互助等方面教育和訓練,幫助學生積極參與集體活動,熱心為集體服務。

  其三要學會做人。做人教育必須突出三個方面:一是要使學生了解道德準則,並把握準則,遵守準則,進行“做父母的好孩子,做老師的好學生,做社會的好公民”教育,用各種《常規)、《規範》約束行為;二是要強化主體意識,增強責任感,從小學做家窿的主人、學校的主人、社會的主人,學會認真履行主人責職;三是確立“三自”觀念,使學生學會自尊、自信、自強,多形式、多渠道地教給學生做人的知識,做人的本領和生存的能力。

  如果說普通兒童在學校的中心任務是學知識明事理,而事理多是從生活、學習、活動中感悟的話,那麼弱智學生缺乏靈氣和悟性,教師就更要跳出重智育的誤區,花大力氣挖掘教材及生活中的教育因素,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地實施訓練,以提高其適應社會的能力。

  二、注重教改實踐,促進全面發展

  由於實行了智障兒童在普小的“隨班就讀”,現今培智學校的新生,智商越來越低,不到普小不可能接受的地步,家長就不會把孩子送到培智學校。這種現狀給我們弱智教育工作者帶來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對這些孩子教什麼?怎麼教?對此,我們做了以下思考與嘗試:

  1.改革學制。學校一年招一班,學生人數少,年齡、智齡懸殊大。眼前的現狀是:高年級智障程度輕的多,中度的少;低年級卻情況相反,輕度極少,中重度的多。智力差的,能力也差,按原來的班級建制教學,師生部困難重重。對此,我們打破班級界限,實施學籍不變,按年齡、智力、能力組班教育訓練。

  2.改革課程。面對新時期教育技術的現代化和教學裝置的不斷更新,我們從弱智兒童抽象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差的實際出發,開發校本課程,加強學校課程資源建設,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減少作文、常識等課程比重,增設影視課、健康課,增加體育活動課比重。中度班開設感知、認知、語言、生活、社會適應等課程,側重現實生活中必須的基礎知識和能力的訓練。

  3.改革內容。給教師以較大的自主空間,鼓勵教師適當取捨現有教材,合理增加實際、實用的教學內容。

  特別是中度班,面對學生學習能力極其有限,教師手上又沒有適用教材的狀況,採用依據《綱要),明確目標,自選內容。分解實施的辦法加以訓練。採取一級日標(長期日標)由學校核定,二級同標(短期門標)由教導處、教研組、教師商定,三級日標(階段口標)由教師、家長結合學生實際確定的做法。為此,要求教師做到網勤:勤瞭解學生,勤接觸家長、勤走動書店、勤交流思想。

  4.改革方法。中國有句格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外國有句諺語:你聽你忘記了,你看你記住了,你做你學會了。揭示的是同一個道理:實踐出真知。對於弱智兒童來說更是如此。

  (1)在課堂上實踐。由於學生理解能力差,注意力義不容易集中,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變換形式,放慢語速,自己少講一點,讓學生多做一點。教語言文字,要讓他結合生活實際去說去寫;教長度單位,要讓他就身邊的物體去量去讀;……只有他聽懂了,會做了,我們的口標才算達到了。

  (2)在生活中實踐。學生每日在校時間如果以6小時計算(代夥學生為8個半小時到9小時),其中上課時間僅為4小時左右。這另外的2一5個小時,是學生自主地參與集體生活的時間,對這些時間我們如果有目的地加以開發和利用,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而異地對學生加以引導和訓練,一定會大有收穫。如課間10分鐘可引導學生學習交往、***;午餐時學習自我服務,關心弱小,勤儉謙讓;午睡時實踐守時守紀,穿衣疊被,整理寢室等等。這樣,課上學到的知識、技能、道理得到了鞏固,課上沒有的內容也得到了訓練和體驗。

  (3)投入社會實踐。由於培智學校是九年制教育,高年級學生普遍達到了普通學校初高中學生的年齡。這些學生一畢業就面臨就業問題。如何應付社會的各種考驗,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是一個極其現實的問題。在校期間,我們要儘可能多的組織他們參加社會實踐,走向街頭,走向社羣,走向工廠,走向市場去了解情況,參與勞動,讓他們在實踐中知道工作是辛苦的,只有不辭辛苦,勤懇工作的人,才能被社會接納;知道掙錢不易,學會勤儉節約,養成珍惜父母勞動成果的美德;知道就業形勢嚴峻,沒有一技之長,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是很難上崗就業的;……在校期間對社會了解得越多,將來適應社會的能力就越強。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提高弱智青少年素質的關鍵,在於我們教育思想的轉變,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的更新。處理好一系列教育思想和觀念問題,再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實踐、去總結,我們就一定能走出新時期弱智教育的新路子,使弱智兒童的素質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