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絲菌病-診斷檢查

孢子絲菌病-診斷檢查

  孢子絲菌病診斷:主要根據病史中外傷史;工作中有土壤、木材、植物、仙人掌等接觸史;臨床表現有典型皮損,加上實驗檢查及病理檢查進行綜合性診斷。其中實驗室檢查最為重要,臨床實踐中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當加入維生素b時,可促使色素的產生。①無色素的孢子絲菌須與念珠菌鑑別。根據孢子絲菌為雙相菌,菌落形態、顏色,鏡下梅花形排列的梨狀小分生孢子,不難鑑別。②組織病理有特異性,典型的可見雪茄狀小體及星狀體。

  實驗室檢查:①標本採集:自面板損害黑點及未破潰的結節中採集膿液或血液,其他尚有痰、血、骨髓、腦脊液或面板活組織、內臟組織。②直接檢查時,孢子極易和其他結構混淆,尤其孢子數量很少時,常難以辨認。因此應做培養才能確診。③沙氏瓊脂培養基中,37℃和25℃菌落形態相同,但部分固定型孢子絲菌皮損中的菌株在37℃時不能生長,最好分別放於2個溫箱中加以培養。④當培養基加入青黴素時,可以刺激孢子絲菌的生長。本病應與結核、梅毒、足菌腫、芽生菌病、面板腫瘤、膿皮病等鑑別。

  病原學檢查:

  (1)直接鏡檢:取痰液、膿液或活檢組織直接塗片,作革蘭染色或pas染色,在多核細胞內或大單核細胞內或細胞周圍,可見有革蘭染色陽性、圓形或梭形,直徑2~5μm小孢子。偶見菌絲及星形體。

  (2)細菌培養:

  ①葡萄糖蛋白腖瓊脂培養基上,室溫下,即有菌體生長。6天后菌落0.5cm直徑大小,呈灰褐色膜狀菌落,微高於培養面。10後菌落達1.5~2.0cm直徑,表面分3帶,邊緣為膜狀白色暈;中帶為暗褐色;中央隆起,有皺褶,高低不平,間有少數成刺狀菌絲。2周的菌落呈黑褐色,邊緣有下沉現象。取材檢查時,菌落黏性很大,不易取出。鏡檢可見直徑2μm的細長分隔菌絲。分生孢子柄從菌絲兩側長出,與菌絲成直角,在頂端有3~5成群梨形小分生孢子(2~4)μm×(2~6)μm大小,排列成梅花樣。

  ②胱氨酸葡萄糖血瓊脂或腦心浸液葡萄糖血瓊脂基上,37℃培養,呈白色菌落,鏡檢為圓形或梭形孢子,有時出芽,革蘭染色陽性。

  ③電鏡檢查顯示圓形或卵圓形小孢子和細長分隔菌絲孢子,電子密度高,呈輻射形狀,中心暗,外套附於細胞壁外側。菌體細胞壁為中等電子密度,胞質呈微細顆粒狀,內有線粒體,內質網和空泡。出芽方式為內分芽型,雙相性移行時菌絲機械性斷裂為菌絲斷片,分生孢子形成上具有多形性。菌絲相中,可見假軸狀分生孢子柄,並形成多個頂生分生孢子。

免疫學檢查:

  (1)面板試驗:皮內注射0.1ml1∶1000菌苗,24~48h出現結節為陽性。

  (2)血清學檢查:血清沉澱素及凝集素陽性(滴度增高),補體結合試驗陽性。

  其他輔助檢查:x線檢查:病變型別不同,胸部x線表現不一:①支氣管肺炎型:斑片狀、結節狀陰影呈局灶性分佈,亦可瀰漫性浸潤。②慢性空洞型:原有炎症性浸潤陰影中出現透光區,即薄壁空洞形成。③淋巴結腫大型:主要為肺門和(或)縱隔陰影增大增濃,可單側,亦可雙側。當伴有支氣管阻塞性病變時,可出現侷限性肺氣腫,或侷限性肺不張。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