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登革熱及登革出血熱

  應根據流行病學、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等進行綜合分析,凡在流行區或到過流行區,在流行季節有突然起病、發熱、劇烈肌肉、骨關節痛、顏面潮紅、相對緩脈、淺表淋巴結腫大、熱後兩天出現皮疹、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等症狀者,應考慮為登革熱。早期面部及四肢出現明顯瘀點或瘀斑,束臂試驗陽性並迅速出現休克,有明顯出血者對登革出血熱的診斷有重要參考價值。病毒分離和血清學檢測為確診的主要依據。以往未患過b組病毒疾病,血清學試驗抗體效價較高,血凝抑制試驗〉1∶640,補體結合試驗〉1∶32,或恢復期抗體效價有4倍以上升高者,均有助於診斷。

【輔助檢查】

  (一)一般常規檢查

  1、周圍血象 登革熱患者的白細胞總數起病時即有減少,至出疹期尤為明顯;中性粒細胞百分比也見降低,並有明顯核左移現象,有異常淋巴細胞,退熱後1周血象恢復正常。

  登革出血熱患者的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增多,後者見於嚴重病例及有繼發感染者,一般在1萬/mm3以上。血小板減少,最低可達1萬/mm3以下。

  2、尿常規 可有少量蛋白、紅細胞、白細胞,有時有管型。

(二)病毒分離 取早期病人血液,接種於白紋伊蚊細胞株(c6/36)、分離病毒後須經型特異性中和試驗或血凝抑制試驗加以鑑定。

(三)血清免疫學檢查 取雙份血清作補體結合試驗、中和試驗或血凝抑制試驗,以血凝抑制試驗的靈敏性較高,而以補結合試驗最具特異性。恢復期單份標本補體結合抗體效價達到1∶32以上有診斷意義;雙份血清效價遞升4倍以上可確診。

  (四)其他 在登革出血熱病例中尚可血液濃縮,出、凝血時間延長,血清穀草轉氨酶升高,凝血酶原時間延長,電解質紊亂,血白蛋白降低,代謝性酸中毒等。各種凝血因子輕度降低,纖維蛋白原減少,纖維蛋白原降解物輕至中度增加。並數以上的休克病例有dic表現。

 【鑑別診斷】

  登革熱需與流行性感冒,黃熱病,鉤端螺旋體病,斑疹傷寒、瘧疾、傷寒、麻疹、猩紅熱,藥效等鑑別。登革出血熱需與流行性出血熱、腦膜炎雙球菌敗血症、立克次體病等相區別。基孔肯雅(chikungunya)病毒屬於蟲媒a組病毒,可引起登革熱樣臨床表現,但病情一般較輕,鑑別主要有賴於病毒分離和血清學試驗。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