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腸綜合徵與哪些因素有關?

  短腸綜合徵是小腸手術後出現的一種併發症。短腸綜合徵症狀是否發生、嚴重程度及其預後的差異極大,主要與下列因素有關:

(1)切除小腸的長度:如果切除40%~50%小腸,其消化、吸收功能可無明顯損害;如切除50%~80%稱為大量切除,即可造成吸收不良,但如殘留腸段功能正常,尚可維持生命;切除80%以上為根治性切除,則可導致嚴重的吸收障礙,難於長期維持生命,而空迴腸全部切除者常不能存活。

(2)切除小腸的部位:一般認為,只要保留十二指腸、近端空腸、遠端迴腸和迴盲瓣,在一定程度上可減少本病的發生,即使切除中段小腸達小腸全長的1/2,病人仍可耐受。這是因為,不同部位的小腸對於某些營養物質的吸收是有選擇性的。例如鐵、鈣、葉酸的吸收限於十二指腸和近端空腸;膽鹽、維生素b12的吸收限於遠端迴腸;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主要在空腸吸收。因而切除不同部位腸段可產生不同影響。此外,空腸蠕動比迴腸強而快,所以迴腸切除後食物經腸排空要比空腸切除後食物經腸排空快,但如自遠端起切除迴腸達全長的2/3,或者在迴盲瓣切除的同時再切除小腸雖不到其全長的1/4,均可引起嚴重的腹瀉和吸收不良。一般認為,除十二指腸外尚需保留空腸或迴腸60cm以上,否則能夠生存者為數極少。

(3)迴盲瓣是否保留:迴盲瓣是否保留對症狀的發生及嚴重程度很重要,因為完整的迴盲瓣可以延長腸內容物在小腸中的停留時間,加強小腸剩餘段的吸收,減少小腸液尤其是其中膽鹽成分對結腸的損害,並可防止小腸剩餘段遭受結腸內容物的汙染。

(4)剩餘小腸及機體的代償程度:小腸切除術後,剩餘小腸及機體可以在細胞、組織、器官及系統水平發生代償性變化。剩餘小腸的管腔可增大,粘膜(尤以迴腸)可有顯著的肥厚增生,絨毛增多且增長,吸收細胞增加,其表面肽酶活性增強,單位長度有效吸收面積可增加2倍(空腸)或3倍(迴腸),對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吸收功能可有較顯著提高,脂肪吸收也有部分改善。但患者年齡與機體一般狀態,肝、膽囊與胰腺的功能狀況,有無夾雜症,剩餘小腸的血管有無硬化以及原發病的性質均可影響上述代償的完善程度。如由創傷或急性血管病變引起者,剩餘小腸的吸收功能是正常的;而由克隆病、放射性腸炎或嚴重的動脈粥樣硬化性缺血性病變引起者,則剩餘小腸也常有吸收功能的障礙。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