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瘧疾現狀及其防治

我國瘧疾現狀及其防治

中國人獸共患病雜誌 1999年第3期第15卷 綜 述

作者:徐偉文

單位:第一軍醫大學熱帶醫學研究所(廣州,510515)

徐偉文 綜述 李 明 俞守義 審校

  瘧疾(malaria)是廣泛流行於熱帶、亞熱帶甚至溫帶邊緣的一種重要蟲媒傳染病。最近統計資料表明,目前每年有3~5億人受瘧疾感染,發病1.2億,死亡達270萬(90%的死亡發生在非洲撒哈拉地區5歲以下的兒童中);在我國,估計每年仍有25~30萬的瘧疾病人,嚴重危害著人類的健康〔1,2〕。本文就我國瘧疾的流行現狀、特點及其防治策略作一綜述。

1 我國瘧疾流行現狀

  我國瘧疾流行的歷史久遠,雲貴、兩廣和閩臺一帶,自古稱為瘴癘之地。解放後,由於大力開展瘧防工作,疫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由於瘧疾是一種傳播快、易反覆的傳染病,在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曾發生大範圍的暴發流行,1960年和1970年瘧疾發病人數分別為1023萬和2411萬,全國平均發病率高達1554/10萬和2961/10萬。經過多年的積極防治,1970~1990年的20年內每年發病人數平均以23.37%的幅度遞減,至1990年發病人數已降至11.74萬例〔2〕。由於經濟開發和邊境地區流動人口逐年增多、傳播瘧疾能量大的媒介按蚊防治尚有困難、瘧防經費普遍緊缺、專業隊伍不穩定、基層衛生組織不健全等原因,1994年全國瘧疾疫情呈現普遍回升趨勢。1994~1997年全國瘧疾流行情況見表1〔2,4~6〕

表1 1994~1997年全國瘧疾流行情況

年份

瘧疾流行情況 1994根據疫情報告,發病62101人,發病率為5.292/10萬,因瘧疾死亡43人,發病人數佔甲、乙兩類傳染病發病總數的2.71%,較1993年發病人數增加3532人,發病率回升6.22%。主要瘧區16個省(市、區),有11個疫情上升,5個下降。無瘧疾病例報告或發病率在1/萬以下的計2069個縣10.832億人口地區,發病率在1~10/萬的計174個縣8千萬人口地區,發病率在10.1~100/萬的計42個縣0.104億人口地區,發病率尚在100/萬以上的仍是雲南省邊境僅1萬餘人口的畹町市。1995根據疫情報告,發病49699人,發病率為4.194/10萬,因瘧疾死亡34人,發病人數佔甲、乙兩類傳染病發病總數的2.38%,較1994年發病人數和發病率分別降低20.0%和20.8%。主要瘧區16個省(市、區)中,除湖北和山東二省的發病率比1994年分別上升20.11%和9.12%外,其餘各省(市、區)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無瘧疾病例報告或發病率在1/萬以下的計2642個縣11.03億人口地區,發病率在1~10/萬的計154個縣0.71億人口地區,發病率在10.1~100/萬的計40個縣980萬人口地區,已無發病率在100/萬以上的縣。1996根據疫情報告,發病37168人,發病率為3.109/10萬,因瘧疾死亡30人,發病人數佔甲、乙兩類傳染病發病總數的1.87%,發病人數和死亡人數較1995年略有減少。無瘧疾病例報告或發病率在1/萬以下的計2697個縣11.40億人口地區,發病率在1~10/萬的計112個縣4777萬人口地區,發病率尚在10.1~100/萬的計32個縣743萬人口地區。但由於基層衛生組織削弱,私人診所和個體行醫者不報疫情等原因,瘧疾病例漏報逐年增加,估算全國的發病數為25~30萬,與1995年的發病人數接近。1997截止到12月份,已報告發病32187人,死亡36人。2 當前我國瘧疾流行特點

  由於受現代社會經濟因素及氣候變化的影響,近年來瘧疾形勢又變得不穩定,有些地區甚或出現了疫情回升,而且瘧疾流行也出現了一些新特點。

2.1 瘧疾分佈呈現明顯的地區性 由於各地媒介種類不同,目前我國瘧疾的分佈呈現明顯的地區性,各省之間流行程度有很大的差異,而且一省之內病例也都集中在區域性地區。據主要瘧區11個省(區)統計,單純中華按蚊分佈區1996年平均發病率為0.09/萬,而分佈在海南偏吸人血的大劣按蚊地區,平均發病率高達12.85/萬,分佈於北緯25°~32°之間的嗜人按蚊地區和北緯25°以南的微小按蚊地區,平均發病率為1.31/萬。另據統計,海南省95%以上的病例集中在山區和山麓區; 雲南省86%的病例分佈在邊境和沅江流域;河南省90%以上的病例發生在僅佔全省人口7.7%的南部7個縣;湖北省85%以上的病例集中在大洪山和桐柏山周圍。

2.2 瘧區變遷明顯,疫情出現反覆 農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減少了人蚊接觸和瘧疾感染頻率,而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耕作制度的改革、大量化學農藥的使用以及村莊周圍的開發生產,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媒介的孳生地,減弱了其傳播強度,使我國瘧區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柳朝藩等在1995年對我國瘧區進行了重新分層和定位〔3〕。另一方面,經濟開發區的建設、人口流動的增加、防疫隊伍的薄弱、疾病監測和控制的不力等,使瘧疾疫情出現明顯的波動甚或回升。

2.3 流動人口發病情況日見嚴重 為搞活經濟增加收入,上山、外出到各類瘧區開發建設、墾荒種養的流動人口日漸增加,這些人員的勞動強度大、生活衛生條件差、個人防護意識薄弱、瘧防措施難以落實,所以瘧疾感染逐年增加〔7,8〕

2.4 輸入性病例比例逐年增高 由於受人口流動的影響,在瘧疾流行程度較低的或已達到基本消滅瘧疾的地區,輸入性病歷比例逐年增高。1996年湖南、浙江、江西、上海和山東等省(市)輸入病例佔各省病例總數的74.8%~97.8%;1984年在非惡性瘧流行區僅有兩個省的9個縣發現輸入性惡性瘧病例,1991~1996年間已增加到每年有10~16個省(市、區)72~115個縣〔2〕。同時,因流動人口而導致的惡性瘧病例的擴散十餘年也逐漸增多,且外來傳染源輸入繼而引起當地瘧疾傳播已成為瘧疾流行的重要原因〔7,9〕

2.5 惡性瘧分佈範圍和病例數無明顯減少 全國瘧疾發病人數呈下降趨勢,但由於主要流行區海南和雲南兩省的傳瘧媒介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尚缺乏有效易行的防制方法,抗藥性惡性瘧比例和程度較高,流行仍未得到完全控制。加上開發建設和對外開放,人口流動頻繁,惡性瘧病例廣為擴散,疫情波動不穩,點狀暴發時有發生,成為目前瘧防工作的一大難點〔10,11〕

2.6 多重抗性惡性瘧擴散 自1961年moore首次報告發現抗氯喹的惡性瘧原蟲以來,我國的調查證實在主要的惡性瘧流行區,均有抗氯喹的惡性瘧分佈,且抗性達到95%以上〔12〕。雖隨著停用氯喹時間的延長抗性比例和程度緩慢下降,抗性率從80年代初期的97.3%降至近兩年來的53.7%〔13〕,但惡性瘧原蟲對性哌喹及其它替代藥品逐漸出現抗性,有的呈現多重抗藥,其勢日漸嚴重,給瘧疾的治療帶來難題〔14〕

3 瘧疾防治策略

  面對瘧疾在我國的嚴峻形勢,切實有效地開展針對性瘧防工作勢在必行。根據多年來瘧疾防治工作的經驗和近年來瘧疾疫情回升原因及流行特點的分析,對今後瘧疾防治的策略主要有〔2,4,15,16〕

3.1 加強衛生宣教,實現全社會的積極參與,樹立長期鬥爭的觀念。

3.2 根據情況,實施可行的包括媒介控制在內的預防措施。

3.3 提倡早期診斷和合理治療,以縮短病程、防止發生併發症、減少瘧疾引起的死亡、延緩耐藥性的產生和擴散。

3.4 建立健全各級監測網路,加強疾病監測和蟲媒監測,做好疫情預測預報工作,發現疫情,要及時報告與防治。

3.5 加強流動人口的瘧疾管理,對流動人口做好檢測監測及健康教育工作,實行“流動人口瘧疾聯防”。

3.6 加強瘧防隊伍的建設,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改善從業人員的工作生活條件和環境,穩定瘧防隊伍。

3.7 加強基礎研究,積極開展對新的瘧疾快速診斷方法的研究和有效治療藥物及疫苗的研製,同時繼續加強惡性瘧原蟲對抗瘧藥敏感性監測及抗藥性惡性瘧治療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總之,瘧疾作為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傳染病,其勢不可輕視,對它的防治任重而道遠。

4 參考文獻

  1.許俠,陳新華,陸如山.世界衛生現狀.國外醫學情報,1997,(13):1.

  2.衛生部瘧疾專家諮詢委員會.一九九六年全國瘧疾形勢.中國寄生蟲學和寄生蟲病雜誌,1997,15(3):129.

  3.柳朝藩,等.當前中國瘧區分層.中國寄生蟲學和寄生蟲病雜誌,1995,13(1):8.

  4.衛生部瘧疾專家諮詢委員會.一九九五年全國瘧疾形勢.中國寄生蟲學和寄生蟲病雜誌,1996,14(3):169.

  5.衛生部瘧疾專家諮詢委員會.一九九四年全國瘧疾形勢.中國寄生蟲學和寄生蟲病雜誌,1995,13(3):161.

  6.疾病監測,1997,12(12):1.

  7.朱泰華,黃琪林.廣東省當前瘧疾流行特點分析.中國寄生蟲病防治雜誌,1995,8(1):1.

  8.司有忠,龐學堅,蔡紅林.海南省流動人口瘧疾感染情況分析.海南醫學,1997,8(1):1.

  9.車立剛.雲南省瘧疾流行狀況的評估.中國寄生蟲病防治雜誌,1996,9(2):148.

  10.湯華林,錢會霖.我國當前惡性瘧的形勢和麵臨的問題.中國寄生蟲病防治雜誌,1996,9(3):161.

  11.何宏.九十年代以來我國惡性瘧疾形勢.海南醫學,1995,6(3):209.

  12.朱德福.雲南省惡性瘧流行概況及其對氯喹的抗性.中國寄生蟲病防治雜誌,1994,7(2):84.

  13.蔡賢錚.海南建省以來抗氯喹惡性瘧防治研究進展.海南醫學,1997,8(3):153.

  14.劉德全,等.我國惡性瘧原蟲對抗瘧藥敏感性的現狀.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誌,1996,14(1):37.

  15.楊恆林.雲南省惡性瘧的監測與防治對策探討.中國寄生蟲病防治雜誌,1997,10(1):63.

  16.於恩庶.警惕新出現的人獸共患病.中國人獸共患病雜誌,1997,13(5):3.

收稿日期:1998年6月10日 修回日期:1998年10月21日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