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質炎

脊髓灰質炎又稱小兒麻痺症,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小兒急性傳染病,多發生在5歲小兒,尤其是嬰幼兒。病毒侵犯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造成弛緩性肌肉麻痺,病情輕重不一,輕者無癱瘓出現,嚴重者累及生命中樞而死亡,大部分病例可治癒,僅小部分留下癱瘓後遺症。自從口服的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投入使用後,發病率明顯降低。

病因:脊髓灰質炎病毒是屬於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腸道病毒,病毒呈球形,直徑約20至30奈米,核衣殼為立體對稱20面體,有60個殼微粒,無包膜。根據抗原不同可分為1、2、3型,1型易引起癱瘓,各型間很少交叉免疫。脊髓灰質炎病毒對外界因素抵抗力較強,但加熱至56攝氏度以上、甲醛和各種氧化劑,均能使其滅活。流行病學:人是脊髓灰質炎病毒的惟一自然宿主,隱性感染和輕症癱瘓型病人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癱瘓型因症狀明顯而在傳播上意義不大。本病以糞-口感染為主要傳播方式,發病前3至5天至發病後1周患者鼻咽部分泌物及糞便內排出病毒,少數病倒糞便帶毒時間可長達3至4月,密切生活接觸,不良衛生習慣均可使之播散。人群具有普遍易感性,感染後獲持久兔疫力並具有型的特異性。4個月嬰兒有來自母體的抗體,故很少發病,以後發病率逐漸增高,至5歲以後又降低。

本病廣泛分佈於全世界,溫帶地區流行高峰在5至10月,熱帶地區終年可見。由於減毒活疫苗的應用,發病率已明顯下降,但我國仍為流行地區。1988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2000年全球消滅脊髓炎,1989年又提出消滅本病的行動計劃,我國政府對此極為重視,已動員全國做好疫苗接種工作,進行免疫強化措施。消滅本病將指日可待。

病毒透過宿主口咽部進人體內,因其耐酸故可在胃液中生存,並在腸粘膜上皮細胞和區域性淋巴組織中增殖,同時向外排出病毒,此時如機體免疫反應強,病毒可被消除,為隱性感染,否則病毒經淋巴進人血迴圈,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進而擴散至全身淋巴組織中增殖,出現發熱等症狀,如果病毒未侵犯神經系統,機體免疫系統又能清除病毒,患者不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即為頓挫型,病毒大量增殖後可再次人血,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此時病毒可突破血腦屏障侵犯中樞神經系統,故約有1百分之患者有典型臨床表現,其中輕者有神經系統症狀而無癱瘓,重者發生癱瘓,稱癱瘓型。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