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這種疾病的相關病因

小兒腹瀉的出現已經危害了很多孩子的健康,帶給寶定很多的疼痛,讓他們十分痛苦,而誘發小兒腹瀉出現的病因有很多,家長們應當將這種疾病的發病因素重視起來,而且要觀察孩子的健康狀況,那麼腹瀉的病因會是什麼呢。

小兒腹瀉是小兒最常見的多發性疾病,許多家長一看見小兒腹瀉便緊張,餵食小兒以抗菌素。其實,小兒腹瀉是一組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疾病,有嬰兒的生理性腹瀉、胃腸道功能紊亂導致的腹瀉、感染性腹瀉等等。其病源有細菌、病毒、真菌等,在治療上不能一概而論。為此,我們採訪了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兒科消化專科楊菱芳主任。嬰兒生理性腹瀉多見於8個月內小兒,其外觀虛胖,常有溼疹,出生後不久即腹瀉,大便次數多且稀,但食慾好,無嘔吐及其他症狀,生長髮育不受影響,新增輔食後,大便逐漸恢復正常。生理性腹瀉是某些小兒的正常現象,不屬病態,無須用藥。

胃腸道功能紊亂導致的腹瀉,主要發生在2歲以下的小兒。其臨床表現主要為:大便次數增多,稀或呈“蛋花湯”樣,每日10餘次或更多,輕症一般情況良好,重症常伴發熱、嘔吐、食慾減低,並可發生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低鉀血癥、低鈣血癥、低鎂血癥)等。如四肢冰涼,脈搏細弱或摸不到,說明脫水已達到嚴重程度,發生了休克可危及生命,故應密切觀察病情,特別注意四肢溫度與小便量。此外,如發現呼吸快,說明有酸中毒,可危及生命,應立即送醫院兒科救治。

感染性腹瀉主要由細菌、病毒導致,正常人腸道有100-400種細菌,包括有益菌和有害菌。機體健康情況下有害菌並不致病,反而與有益菌相互制約,互相協調,維持正常微生態平衡,還能阻擋外襲菌的入侵,從而維護機體的健康。可一旦環境變化或長期應用抗生素,有益菌就會被抑制,其數量急劇減少或消失,有害菌增多,腸內菌群發生混亂,導致腹瀉不愈及繼發真菌性腸炎。

對於病毒性感染目前尚無特效藥物,以對症處理為主,確診為病毒性腸炎如輪狀病毒腸炎,不必使用抗生素,其病程短,可以自愈;對於細菌性腹瀉中產生腸毒素而致病者,可不必用或少用抗生素;對於大便中混有粘液血便、大便鏡檢白細胞明顯增多、伴有腹疼裡急後重者需要用抗生素;一旦出現腸道菌群紊亂或繼發真菌性腸炎時,應停用抗菌素,給以微生態製劑,以便扶植腸道正常菌,恢復正常生態平衡,抵禦外來病原菌入侵。合併真菌性腸炎,還可加用製毒素口服。

楊菱芳主任特別指出,小兒腹瀉病除了找明病因對症處理外,更重要的是強調預防:首先要加強食品衛生與水源管理;第二要提倡母乳餵養,儘量避免夏季斷奶;第三要合理餵養,新增輔食應逐步進行;第四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食前便後洗手,做好食品、食具消毒;第五應避免長期濫用廣譜抗生素。廣譜抗生素的長期應用會導致腸道菌群紊亂,使腹瀉加重或遷延不愈。

看到了這些介紹,大家應當對於小兒腹瀉的發病因素特別的清楚了,腹瀉的出現讓患兒十分痛苦,而且給他們的全身健康帶來了極其嚴重的危害,希望各位寶媽可以將小兒腹瀉重視起來,清楚的去了解誘發腹瀉出現的原因才行。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