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腐蝕性食管炎的病因病理

病因

腐蝕性食管炎在臨床上分為酸性和鹼性腐蝕兩類。酸性化學物質,如強酸(有硫酸、硝酸、鹽酸、石炭酸等)可與組織接觸面發生凝固性壞死,由於食管鱗狀上皮表面所附黏液耐酸能力較強,多可阻止酸向深部組織滲透,故其可不被吸收而達到胃內;鹼性化學物質,如氫氧化鉀、氫氧化鈉、來蘇兒液、滷水、稀氨溶液(氨水)及石灰水等能溶解蛋白質、膠原和脂肪,吞服後主要產生液化性壞死,並向深部組織滲透,引起廣泛的組織損害。液態鹼因為比重較高,易透過咽部進入食管和胃;固態鹼則因較易黏附而常侷限於咽或食管某一區域。

病理

鹼性物質造成的食管損傷及癒合分為3期,即急性期(第1~4 天):液化、壞死、血管內血栓形成及進行性的炎症改變,黏膜充血、水腫。24h內不出現黏膜脫落和壞死;亞急性期(第5~14天):壞死區黏膜脫落,形成潰瘍伴肉芽組織形成,開始出現成纖維細胞、膠原沉積,此時食管壁薄,最易穿孔;瘢痕形成期(15天至3個月):纖維組織形成、膠原進一步沉積,第3周開始膠原收縮,造成食管狹窄。食管黏膜的再生在吞服腐蝕性鹼液後第4周至3個月內完成。嚴重食管化學損傷的後期合併症是食管狹窄,狹窄多位於食管損傷最嚴重的部位。食管的生理狹窄處易使腐蝕物質滯留的部位,也是食管損傷最重的部位。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