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礙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迄今為止,有關人格障礙患病原因的資料較少,關於本病的病因,一般認為可能與下面幾個方面有關:

1、生物學因素

人格障礙患者親屬中人格障礙的發生率較高,雙親中腦電圖異常率較高。多項研究均得出類似的結論。有人統計1929~1977年間12篇雙生子犯罪問題的研究,在共339例同卵雙生子中,共犯罪率為55%;426例雙卵雙生子共犯罪率為17%。提示生物遺傳因素在罪犯其中一部分系人格障礙患者)違法行為的作用。內傾或外傾性格可能與遺傳有關,同卵雙生兒的一致率較高。

有關寄養子的研究報道人格障礙患者的子女從小寄養出去,成年後與正常對照組相比,仍有較高的人格障礙發生率,也提示遺傳因素的作用。有人研究發現罪犯中染色體畸形呈XYY核型者的比例超過普通人群,這種染色體畸形與異常攻擊行為及反社會性人格可能有某種程度的關係。腦電圖檢查發現半數受檢者常有慢波出現,與兒童腦電圖近似。故有學者認為人格障礙是大腦發育成熟延遲的表現。大腦皮層成熟延遲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其衝動控制和社會意識成熟延遲。感染、中毒、孕期及嬰幼兒的營養不良,特別是缺乏充分蛋白質、脂類和維生素的供應,出生時或嬰幼兒時的腦損傷和傳染病,病毒感染等可能是大腦發育不成熟的原因。人格障礙者到中年以後情況有所改善,可能是大腦皮層成熟程度增加的結果,這與臨床觀察相一致。人類行為和情緒的改變與腦內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經遞質及其受體的改變有關,但關於人格障礙的生化研究缺乏一致的結論。

2、心理發育影響

童年生活經歷對個體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兒心理發育過程中重大精神刺激或生活挫折對幼兒人格的發育產生不利影響。如父母離異、父愛或母愛的剝奪,從小沒有父親或缺乏父愛的孩子成年後往往表現出性格上的膽小、畏縮,母愛剝奪可能是反社會性人格的重要成因。有資料表明在孤兒院成長的兒童成年後性格內向者較多。教養方式不當也是人格發育障礙的重要因素。父母教育態度的不一致,使小孩生活在矛盾的牽制之中,無所適從,或者兒童在父母之間踩翹翹板,形成不誠實的習慣;父母酗酒、吸毒、偷竊、淫亂或本身有精神疾病或人格障礙或犯罪記錄對兒童起到了不良的“示範”作用;不恰當的學校教育對兒童心理發育有或多或少的不良影響;家庭和教師對兒童提出過高的要求,造成對學習的逆反心理;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值,兒童始終生活在“失敗”的陰影之中;有些學生由於成績較差,長期受老師壓制或排斥,遭到同學們鄙視等,這些因素對人格發育均有不利影響。

3、環境因素

不良的生活環境、結交具有品行障礙的“朋友”及經常混跡於大多數成員具有惡習的社交圈子,對人格障礙的形成往往起到重要作用。受大量淫穢、兇殺等內容的小說及影視文化的影響,青少年往往法律觀念淡薄,加之認識批判能力低,行為自制能力差,情緒波動性大,容易透過觀察、模仿或受教唆等而習得不良行為,甚至出現越軌行為。此外,社會上存在的不正之風、拜金主義等不合理的社會現象、扭曲的價值觀念對人格障礙形成的消極作用不可忽視。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