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細胞減少和粒細胞缺乏症西醫病因病理

(一)病因及發病機制

目前認為,化學物品及藥物、感染是引起白細胞減少和粒細胞缺乏症的主要因素。

1.化學物品 包括苯及其衍生物。

2.藥物因素 下列以(1)~(6)為多見;(7)~(14)引起者較少見。
(1)抗腫瘤藥 幾乎所有抗腫瘤藥均可致白細胞減少。
(2)解熱鎮痛藥 如氨基比林、保太鬆、阿司匹林、安乃近、布洛芬、吲哚美辛、炎痛喜康、對乙醯氨基酚等。
(3)抗甲狀腺藥 他巴唑、甲基硫氧嘧啶、丙基硫氧嘧啶、卡比馬唑等。
(4)磺胺類 如複方新諾明、柳氮磺胺吡啶、百炎淨等。
(5)抗生素 如氯黴素、合黴素、頭孢菌素類、氨苄青黴素、萬古黴素、奎諾酮類等。
(6)吩噻嗪類安定藥 如氯丙嗪、奮乃靜等。
(7)抗瘧藥 氯喹、伯喹等。
(8)抗糖尿病藥 磺脲類如優降糖等。
(9)抗結核藥 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對氨基水楊酸等。
(10)抗癲癇藥 如密蘇林、琥珀醯胺類等。
(11)抗高血壓藥 甲基多巴、利血平、卡託普利、普奈洛爾等。
(12)h受體阻滯劑 苯海拉明、撲爾敏、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13)利尿藥 如速尿等。
(14)其他 別嘌呤醇、干擾素、鉍劑、砷劑、青黴胺、左旋咪唑等。

3.感染因素
(1)細菌感染 如傷寒、副傷寒、布氏桿菌病、志賀菌痢疾、粟粒性結核、敗血症等。
(2)病毒感染 如黃熱病、病毒性肝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麻疹、水痘、風疹、登革熱、流行性出血熱、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人間禽流感等。
(3)立克次體感染 流行性斑疹傷寒、恙蟲病、複發性斑疹傷寒、立克次體體痘。
(4)原蟲感染 瘧疾、弓形體病、黑熱病。
(5)螺旋體感染 迴歸熱。
(6)支原體感染 支原體肺炎等。

4.物理因素 如x線,γ射線等。

5.疾病因素
如造血系統疾病,包括白血病、惡性組織細胞病、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纖維化、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巨幼細胞性貧血等;脾功能亢進;惡性腫瘤骨髓轉移;結締組織病等。

6.遺傳因素
如嬰兒遺傳性粒細胞缺乏症,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所致等。
白細胞減少症和粒細胞缺乏症的主要發病機制是:①骨髓粒細胞系統dna合成受限而使粒細胞生成減少;②幼稚粒細胞成熟障礙,或粒細胞凋亡增加而無效生成;③導致變態反應或自身免疫而使粒細胞破壞增加、壽命縮短;或粒細胞分佈異常;④以上幾種機制同時存在,而引起本症。其中迅速發生的白細胞減少可能以免疫反應所致;緩慢發生者可能由抑制骨髓粒細胞增生,或使其凋亡過多而成。

(二)病理
白細胞減少症和粒細胞缺乏症的基本病理在於:藥物或化學物質、放射線、遺傳因素、免疫因素、感染、造血系統疾病等作用於骨髓,引起骨髓損傷或成熟障礙;遺傳因素、感染、免疫反應等作用外周血,使中性粒細胞外迴圈池轉換至邊緣池或血管內阻留;感染、免疫反應等作用於血管外,使粒細胞破壞增多。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