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 - 中藥材

豆蔻,中药名。为姜科姜科豆蔻属植物白豆蔻Amomun kravanh Pierre ex Gagnep.或爪哇白豆蔻Amomum compactum Soland ex Maton的干燥成熟果实。按产地不同分为原豆蔻和印尼白蔻。具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的功效。用于湿浊中阻,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寒湿呕逆,胸腹胀痛,食积不消。

功效作用

功能

化溼行氣,溫中止嘔,開胃消食。

主治

1、用於溼濁中阻,不思飲食,溼溫初起,胸悶不飢,寒溼嘔逆,胸腹脹痛,食積不消。

2、西醫診為急慢性胃腸炎、夏季感冒屬暑溼證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服,3-6g,入湯劑宜後下。宜入丸、散劑。

禁忌

中藥配伍禁忌:惡乾薑、藜蘆、白薇、芫花;畏萆薢。

注意事項

1、味辛,性溫熱。凡脘腹脹滿疼痛、嘔吐、洩瀉因實熱所致者忌用。

2、溫燥之力較強,易耗損津液。陰虛血燥以及陰血不足無寒溼鬱滯者忌服。

3、孕婦或產後無寒溼證者不宜服用。

化學成分

含揮發油。其中含量最高的為1,8-桉葉素,主要化學成分有β-蒎烯松油烯、石竹烯、月桂烯、桃金娘醛、葛縷酮、香橙烯、龍腦、樟腦等。

藥理作用

1、抑菌作用:豆蔻煎劑對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揮發油對豚鼠實驗性結核,能增強小劑量鏈黴素作用。

2、平喘作用:對豚鼠氣管平滑肌有鬆弛作用。

3、對胃腸的作用:豆蔻煎劑能促進胃液分泌,興奮腸管蠕動,驅除腸內積氣,止嘔。

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治瘴癘寒瘧,傷暑吐下洩痢,噎膈反胃,痞滿吐酸,痰飲積聚,婦人惡阻帶下,除寒燥溼,開鬱破氣,殺魚肉毒。

2、《開寶》:下氣,止霍亂,一切冷氣,消酒毒。

3、《別錄》: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用於脾虛溼阻氣滯之胸腹虛脹,食少無力:與黃芪、白朮、人參等同用,如白豆蔻丸。(《聖惠方》)

2、用於治療溼溫初起,胸悶不飢:與薏苡仁、苦杏仁等同用。(《溫病條辨》)

3、用於治療胃寒溼阻氣滯之哎吐:與藿香、半夏等藥同用。(《沈氏尊生方》)

相關配伍

1、豆蔻配丁香:豆蔻行氣化溼,和中止嘔;丁香溫中散寒,和胃降氣。兩藥相伍,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和胃降逆之功。適用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胃脘疼痛、嘔吐呃逆等

2、豆蔻配陳皮:豆蔻偏於溫脾行氣,和胃止嘔;陳皮偏於理氣健脾,和胃止嘔。兩藥伍用,理氣健脾功效較好。適用於脾胃虛弱,溼濁鬱滯的胸腹滿悶、泛惡納呆、吐瀉。

3、豆蔻配杏仁:豆蔻溫中化溼,和暢中焦;杏仁宣肺祛痰,通宣上焦。兩藥伍用,能宣暢上中二焦,治上中二焦氣滯溼鬱效果較好。適用於溼溫初起、胸悶不飢,頭痛身重、午後身熱、苔白膩者。

4、豆蔻配厚朴:豆蔻偏於溫中和胃化溼;厚朴偏於行氣散滿燥溼。二者相配,有理氣除脹,開胃化溼的功效。適用於治脾胃寒溼氣滯、脘腹脹滿者。

5、豆蔻配藿香:豆蔻偏於化溼行氣,溫中止嘔;藿香偏於化溼解暑,和中止嘔。兩藥相伍,溫中行氣化溼效力更顯著。適用於氣滯溼停或寒溼內停的嘔吐、胃脘滿悶、飲食不佳等。

鑑別用藥

1、白豆蔻與藿香:兩藥均為芳香化溼之常用藥,皆辛溫,人脾、胃、肺經,都能芳香化溼,和中止嘔。用治溼濁中阻,脾胃氣滯之脘腹脹滿,不思飲食以及胃寒嘔吐,溼溫初起等。但藿香芳香辛散,發表解暑,用治夏日形寒飲冷,外感於寒,內傷暑溼所致暑溼表證;止嘔作用廣泛,尤善治療溼阻嘔吐。白豆蔻辛香善行脾肺氣滯,理氣消痞,開胃進食作用優於藿香,可用於宿食不化,脘痞食少等;溫中行氣,故治療嘔吐以胃寒嘔吐為主.

2、白豆蔻與草豆蔻:兩者均為芳香化溼的常用藥。功能行氣快胃,溫中化溼,止嘔。用治溼濁阻滯中焦,腹脹食少,脘腹疼痛,嘔逆反胃等。但白豆蔻善理脾肺氣滯,用於脾胃氣滯,溼溫初起等。草豆蔻行氣作用較之白豆蔻略遜,而溫燥溼濁之力則較之略勝。故草豆蔻善治中焦寒溼鬱結,又能健脾散寒,澀腸止瀉,用於寒溼鬱滯,脾虛久瀉。

相關藥品

舒肝健胃丸、丁蔻理中丸、六味木香散(膠囊)。

相關方劑

三仁湯(《溫病條辨》)、黃芩滑石湯(《溫病條辨》)。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7-8月果實成熟時,剪下果穗,曬乾或烤乾。

炮製方法

1、豆蔻: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2、豆蔻仁:取淨豆蔻,除去果殼、雜質。用時搗碎。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貯於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1、白豆蔻:果實類球形,長1.1-1.2cm,直徑1.2-1.8cm,具3條鈍稜,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光滑,有多數縱向脈紋,先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入的果柄痕,兩端均有黃色絨毛;果皮薄,受壓易開裂,內表面淡黃色且有光澤,中軸胎座,3室,每室有種子7-10顆,種子集結成團。種子呈不規則多面形,背面略隆起,直徑3-4mm,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有稍規則的顆粒狀突起,外被類白色膜狀假種皮,較窄端有圓形窩點狀種臍,另端有合點,種脊位於腹面,凹陷為一淺縱溝。氣味芳香而濃烈,略似樟腦。

2、爪哇白豆蔻:果實類球形,全3鈍稜,直徑0.8-1.2cm,果皮無光澤,中軸胎座3室,每室有種子2-4粒。

飲片性狀

1、豆蔻:參見藥材性狀。

2、豆蔻仁:為除去果皮的種子團,分為三瓣,有白色隔膜,每瓣種子約10顆。種子呈不規則多面形,背面略隆起,直徑3-4mm,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質堅硬,斷面白色粉質,有油性。氣味芳香。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姜科豆蔻屬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

形態特徵

1、白豆蔻:多年生草本,高1.5-3m。根莖粗壯,棕紅色。葉近無柄;葉片狹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約60cm,寬5-12cm,先端尾尖,基部楔形,兩面光滑無毛;葉舌圓形,長3-10mm;葉蒜口及葉舌密被長粗毛。穗狀花序2-多個,自莖基處抽出,圓柱形或圓錐形,長7-14cm,直徑3-5cm,密被枯木逢春瓦關排列的苞片;苞片三角形,長3.5-4cm,麥稈黃色,被柔毛,具明顯的方格狀網紋;花著生於苞片的腑內;花萼管狀,白色微透紅,長約1.2cm,先端3齒裂;花冠管與花萼管近等長,裂片3,白色,橢圓形;唇瓣橢圓形,長1.5-2cm,寬約1cm,勺狀,白色,中央黃色,基部具瓣柄;雄蕊下彎,長約6mm,花葯寬橢圓形,長約3mm,藥隔附屬體3裂;子房下拉,被柔毛,具二枚棒狀附屬體。蒴果近球形,白色或淡黃色,略具鈍三稜,直徑1.5-1.8cm,易開裂。種子團3瓣,每瓣有種子7-10顆。花期2-5月,果期7-8月。

2、爪哇白豆蔻:本種與前種的主要區別點為植侏較小,高1-1.5m。葉揉之有松節油氣味,葉鞘口無毛,葉舌僅邊緣疏被柔毛。苞片小,長2-2.5cm。

分佈區域

1、白豆蔻:我國廣東、雲南有栽培。原產泰國、越南、柬埔寨等國。

2、爪哇白豆蔻:我國海南、雲南有栽培。原產印度尼西亞(爪哇)。

道地產區

主產於泰國、柬埔寨、越南,我國雲南、廣東、廣西等地亦有栽培。按產地不同分為原豆蔻和印尼白蔻。

生長環境

1、白豆蔻:生於氣候溫暖、潮溼、富含腐殖質的林下。

2、爪哇白豆蔻:生於排水及保肥性良好的熱帶林下。

生長見習

喜溫暖、涼爽、溼潤氣候,幼苗遇短時9.5℃低溫時,停止生長,葉片幹縮,葉尖焦枯。成年植株遇0℃時地上部分死亡。極端高溫達41℃,有廕庇條件下,能正常生長。以選向陽、富含有機質的壤土或砂質壤土栽培,不宜在粘土或砂礫土種植。

繁殖方式

栽培技術用種子和分株繁殖。

栽培技術

1、種子繁殖:採收成熟果實,剝除果殼.搓洗淨果肉,將種子攤於室內阻於,播前在露天溼沙催芽兩星期。條播,行距12cm。實生苗長葉2-3片時,間苗移於新的苗畦或營養袋中,畦裁行株距12cm ×5cm。經培育1年便可定植於大田。

2、分株繁殖:從大田株叢中,選取莖3-5條相連在一起的壯實幼齡植株,用小刀將與母叢相連的根莖切斷後拔出,便可直接定植。種植前先種好廕庇樹。

病蟲防治

病害有摔倒病、莖枯病、葉枯病,可用多靈菌、託布律或銅氨液噴灑。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