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之間如何解決性生活不和諧

夫妻性生活如果不和諧,自然會引起雙方的痛苦和不滿。在此種情況下,最好還是好好地採取一些辦法,或者是手段,才可以讓彼此的性走向正規。

   夫妻性生活如果不和諧,自然會引起雙方的痛苦和不滿。在此種情況下,最好還是好好地採取一些辦法,或者是手段,才可以讓彼此的性走向正規。

很久以來,人們對於性生活共同關心的一個話題,一直就是:如何處理性生活的不和諧關係?人類的長期生活實踐已經證明,任何事物之間和諧與否,關鍵取決於它們之間的差異性。差異是永恆的,和諧是相對的。夫妻之間性生活的和諧與否,與男女之間的性差異密切相關。性生活的不和諧,一方面是性生理上的問題,一方面是性心理上的問題。在醫學臨床上多表現在性生理上的問題,也就是性生理差異;在日常生活中則多反映在性心理上的問題,也就是性心理差異。

基本分析

現在很多人總是在追究這樣一個問題:“出現不和諧的問題是男方多還是女方多?不和諧的責任主要是男方還是女方?”有資料說:“從就診的情況看,是男方多,但實際情況也許女性要更多一些。女性在性生活中存在各種各樣的性問題遠遠高於男性,只是大多數的女性還都不願意到醫院去就這個問題諮詢或看病。畢竟,男性性生活的過程要相對簡化得多。”我們認為,這不是和諧不和諧的問題關鍵,關鍵是在於“為什麼”不和諧。從心理上的障礙因素分析,主要有:(1)對婚前性自慰或手淫的誤解和偏見,認為是不檢點、不道德、不健康的,而且是傷身體的,會影響婚後的性生活,影響生育。女性在對性生活的認識和態度上更謹慎些。(2)婚前曾經有過性經歷,而且是失敗的性經歷。(3)沒有預備知識的儲備,似懂非懂,要麼特別的理想化,要麼就是另一個極端—過分敏感。女性在這個問題上似乎更嚴重一些。(4)心理素質較差。這是當代男女共同的、最大的弱點,也是最致命的。

這些都可能導致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久而久之成為一種負擔,在行房事時常常伴隨著嚴重的緊張、焦慮,必然影響性功能的正常發揮。這似乎是一個相當一部分夫妻性生活都要經歷的很痛苦的“初級階段”,有的心理障礙越來越嚴重,自己也就越來越堅信了,結果認定自己就是這樣。實際上,自己根本就沒有毛病,只是由於一次失敗的經歷,激起了強烈的精神暗示。處理好了,確實能夠使今後的性生活更加和諧,如果處理不好,幾次回合以後,就會進入一個惡性迴圈的狀態,性生活的不和諧便是必然的了。

關注誤導

網上有人在分析夫妻性生活中由於勃起功能障礙“總是無法插入”這一典型案例時,強調男女雙方都有“原因”,並且指出:“在臨床上男方出現問題的可能性更多”。其實不然,這是一種誤導。臨床上的勃起功能障礙源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心理上的,一方面是器質性的,但所表現出來的則往往是混合形態。初為夫妻時,男女雙方性生活中發生的"情況"多半是由於各自的心理準備不足、茫然無措的心因性障礙所致,而且女方的問題更嚴重些。當然,在現代社會條件下,婚前性行為的放縱、婚外“一夜情”的泛濫,以及手淫、自慰的方式和渠道的多樣化,性生活知識的普及,甚至性行為觀念的轉變,已經遠遠的衝破了當代社會道德規範和道德風尚的束縛,所謂的“障礙問題”不必太責任化。

網上說:“有的時候,性治療強調雙方的參與,如果雙方都能積極的參與的話,這樣才能治得好”。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實際國情是:夫妻之間的性生活問題不易太過於直接的面對面。特別是面臨性功能方面的協調時,面對面的商量、探討問題,其實是一件很艱難、甚至很尷尬的事情。夫妻之間講關懷、講理解,面對面的效果一般都不如間接一些的更好、更圓滿。即使是面對醫生,也是單獨面對比共同面對要好得多。另外醫院的診斷和治療,都有一個盲區。診斷性功能障礙的時候,在臨床上很強調“一定要有規律的性生活”。但這個規律根本上不能等同於夫妻之間其它生活規律,不是說給定一個規定的時間段就能解決問題的。人的心理狀態變幻莫測,性生活和諧的規律也不是簡單的以一個“規律的養成”就能養成的。如果非要講求規律性,那麼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夫妻雙方心理素質上的“共鳴程度”和“互適應性”。

怎麼在性交的形式上給對方一種新的感覺呢?這個問題比較極端了,但是網友很感興趣。說難不難,說容易也不容易,網上有人大膽的單從性的角度提出“最好的方式是換人”,這就涉及到一個很嚴肅的社會規範和法律、道德倫理的問題。而如果簡單的從性生活本身來講,經常調整性生活的環境、時間、姿勢,不失為一個有效的好辦法。但有的人喜歡固定幾十年如一日,或者固定在每週幾次,還有的夫妻完全是隨機性的。只要夫妻雙方認同和習慣,也無可非議。有的人喜歡模式化,有的人不喜歡,如果能保持情感的穩定性和衝動性,促進性生活的年輕與活力,模式本身不是一個很原則的問題。關鍵是對“新鮮感”的認識和理解。

當然,如果你此時此刻沒有性趣,不妨把自己內心真實告訴對方,然後讓其可以等幾天,這樣,不至於讓對方被拒絕的尷尬,你也能有一個緩衝的機會。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