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奈瑟氏菌的耐藥機制

  淋病奈瑟氏菌是性傳播疾病(std)淋病的主要病原體。淋病在我國各種法定傳染病中發病率僅次於瘧疾和肝炎居第3位。其隨著抗生素的廣泛應用,耐藥率逐年上升。研究淋病奈瑟氏菌的耐藥性對於淋病的治療有重要意義。

  治療淋病奈瑟氏菌感染的核心藥物有5種:青黴素、四環素、壯觀黴素、環丙沙星及頭孢三嗪。關於淋病奈瑟氏菌耐藥起源,現代微生物學認為有兩種可能:自發突變學說,即耐藥性的產生是由於菌株的自發突變。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隨著抗生素的應用,抗生素敏感的細菌逐漸減少而耐藥菌逐漸增多;耐藥遺傳資訊的傳遞產生了新的耐藥株。染色體dna或質粒基因上有控制耐藥性的遺傳資訊,淋病奈瑟氏菌耐藥基因在細菌dna重組時進入敏感菌株,從而使耐藥菌株增加。

  青黴素是治療淋病奈瑟氏菌感染的傳統藥物。細菌對β-內醯胺類藥物的耐藥機制是:一是產生可以特異性的開啟青黴素等藥物分子結構中的β-內醯胺環,使藥物完全失去抗菌活性。二是使細菌的滲透性降低以及自溶酶減少,細胞膜對青黴素的滲透性降低,細菌耐藥水平升高,這是產生染色體介導的耐藥青黴素株的關鍵。調查發現,淋病奈瑟氏菌對青黴素已經高度耐藥,已不適用於治療淋病。

  四環素因其價廉有效而用於淋病奈瑟氏菌感染治療,但近年來發現該藥易引起二重感染,且其耐藥率也呈上升趨勢,現較少用於臨床。其耐藥機制是tetm基因胞質所編碼的蛋白能抑制四環素類藥物對細菌核糖體的毒性作用,該基因可以隨質粒在淋球菌間,甚至異種細菌間轉移,獲得該基因的細菌即表現為對四環素類藥物耐藥。淋病奈瑟氏菌已對四環素有高度耐藥性,故不常使用。

  壯觀黴素主要作用於細菌核蛋白,達到殺滅細菌的目的。奈瑟菌屬耐藥株16srrna 基因改變使壯觀黴素與16srrna的作用出現問題,無法抑制細菌蛋白質合成,從而導致其耐藥。但這種壯觀黴素仍為目前治療淋病的首選藥物。

  喹諾酮類藥物環丙沙星為人工合成的抗菌製劑,主要作用於細菌的dna迴旋酶和iv拓樸異構酶。淋菌編碼該二種酶的基因發生突變時即可表現為耐藥性。由於淋病奈瑟氏菌對喹諾酮高水平的耐藥性。環丙沙星已不能作為治療淋病的主要藥物。

  頭孢菌素類藥物的開發是抗生素中最快的,其化學結構特點是在頭孢烯環的c3引入陽離子季胺基,具有良好的親水性,藥物易透過細菌外膜的膜孔。由於抗生素的濫用,淋病奈瑟氏菌已廣泛產生產生了一種esbls菌。esbls是一種主要由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腸埃希菌產生的酶。該酶能水解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和單環類的β-內醯胺環,使其滅活,產生耐藥。其在各地的耐藥率明顯不一,因此,先了解本地區的淋病奈瑟氏菌耐藥情況再相應用藥,防止濫用造成耐藥株的廣泛形成。

  瞭解淋病奈瑟氏菌耐藥機制與特性,可以為指導臨床合理用藥以及抗生素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對於治療淋病有積極的意義。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