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湯 - 方劑
升降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主治肝郁脾弱,胸胁胀满,不能饮食。
- 名称:升降汤
- 出处:《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 主治:肝郁脾弱,胸胁胀满,不能饮食
組成
野臺參二錢,生黃耆二錢,白朮二錢,廣陳皮二錢,川厚朴二錢,生雞內金(搗細)二錢,知母三錢,生杭芍三錢,桂枝尖一錢,川芎一錢,生薑二錢。
主治
肝鬱脾弱,胸脅脹滿,不能飲食。
重要文獻摘要
《衷中參西錄》:“升降湯,治肝鬱脾弱,胸脅脹滿,不能飲食,宜與第五期《衷中參西錄》論肝病治法參看。野臺參二錢,生黃耆二錢,白朮二錢[關東印書館版,白朮作一錢],廣陳皮二錢,川厚朴二錢,生雞內金搗細二錢,知母三錢,生杭芍三錢,桂枝尖一錢,川芎一錢,生薑二錢。世俗醫者,動日平肝,故遇肝鬱之證,多用開破肝氣之藥。至遇木盛侮土,以致不能飲食者,更謂伐肝即可扶脾。不知人之元氣,根基於腎,而萌芽於肝。凡物之萌芽,皆嫩脆易於傷損,肝既為元氣萌芽之髒,而開破之,若是獨不慮損傷元氣之萌芽乎?《內經》曰:“厥陰(肝經)不治,求之陽明(胃經)”,《金匱》曰“見肝之病,當先實脾”,先聖後聖,其揆如一。故此方惟少用桂枝、川芎以舒肝氣,其餘諸藥無非升脾降胃,培養中土,俾中宮氣化敦厚,以聽肝氣之自理。實竊師《內經》求之陽明,與《金匱》當先實脾之奧旨耳。按:“見肝之病,當先實脾”二句,從來解者,謂肝病當傳脾,實之所以防其相傳,如此解法固是,而實不知實脾,即所以理肝也。兼此二義,始能盡此二句之妙。一媼,年近六旬。資稟素弱,又兼家務勞心,遂致心中怔忡,肝氣鬱結,胸腹脹滿,不能飲食,舌有黑苔,大便燥結,十數日一行。廣延醫者為治,半載無效,而贏弱支離,病勢轉增。後愚診視,脈細如絲,微有弦意,幸至數如常,知猶可治。遂投以升降湯,為舌黑便結,加鮮地骨皮一兩,數荊後,舌黑與便結漸愈,而地骨皮亦漸減減。至十劑病癒強半,共服百劑,病癒而體轉康健,按:人之臟腑,脾胃屬土,原可包括金、木、水、火諸髒。是故肝氣宜升,非脾土之氣上行,則肝氣不升。膽火宜降,非胃土之氣下行,則膽火不降(黃坤載曾有此論甚確)。所以《內經》論厥陰治法,有“調其中氣,使之平和”之語。所謂“中氣”者,指“脾胃”而言也。所謂“使之平和”者,指“厥陰肝經”而言也。厥陰之治法如斯,少陽之治法亦不外斯。至仲景祖述《內經》,繼往開來,作《傷寒論》一書,於治少陽寒熱往來有小柴胡湯,方中用人參、甘草、大棗、半夏以調理脾胃,所謂調其中氣使之平和也。治厥陰乾嘔、吐涎沫,有吳茱萸湯,方中亦用人參、大棗以調理脾胃,亦所謂調其中氣使之平和也。且小柴胡湯中,以柴胡為君,雖系少陽之藥,而《本經》謂其主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細繹《本經》之文,則柴胡實亦為陽明之藥,而兼治少陽也。觀《本經》、《內經》與《傷寒》、《金匱》諸書,自無疑於拙擬之升降湯矣。”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