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癱可以防治


腦癱,顧名思義,就是因為腦子患病遺留的癱瘓,而畸形只是肌肉癱瘓後的表現。從病理上看,腦癱可分為兩方面的問題,即腦的後遺症與癱的後遺症。首先,人們看到的是肌肉運動不靈所表現的癱,最常見的是站立時足尖著地,走路時雙下肢交叉,稱為“剪步”。如果上肢也癱,則見拇指緊屈.手向後旋。越著急越僵硬,扳都扳不動,是腦癱的特點,這與脊髓灰質炎導致的軟癱不同。腦癱的另一個特點是睡眠後肢體柔軟如常。如果頭頸部也癱,則可見口眼歪斜、說話不清及斜頸、駝背等畸形。癱瘓只限肢體一部分的,叫侷限性腦癱:癱瘓發生在多處的,叫廣泛性腦癱。腦癱的僵硬程度也不盡相同,肢體完全板不動的為重型,能扳動的為中型,能自己動的為輕型。以上這些癱的後遺症都是腦病的後遺症的反映,哪部分肌肉癱瘓,就是指揮該部分肌肉的腦組織壞死了。但是,腦子不只管運動,還管智力。所以,腦癱也有智力低下的,當然也有不癱而只表現為傻或抽風的。

腦癱雖然不是致命病,但是,患兒如果將來生活不能自理,則對家庭、對社會、對本人都是沉重的負擔。目前,我國腦癱發病率一般產院統計在0.18%―0.59%,我在北京兒童醫院每星期兩次外科門診,幾乎每次都能看到腦癱患兒。這些患兒大多是由先天原因造成的,主要是母親分娩時困難,引起胎兒窒息或顱內出血,出生後不呼吸,腦缺氧時間較長所致。少數是因先天性腦發育不全、腦積水,也有一部分是後天新生兒嚴重黃疸、腦炎、腦膜炎等的後遺症。不管什麼原因,既然發展為腦癱,則診斷和治療都是一樣的。可見,為了避免發生腦癱,難產不可不防,這就要求產婦按時產前檢查,預約接生,以免臨時誤事。如果不幸發生上述腦傷、腦病,又該如何搶救?一般地說,腦細胞死亡不能恢復,只能先搶救患兒生命,腦癱以後再說。這也就給人們留下了不治之症的印象,使有的家長或放棄治療,或胡亂治療,甚至求仙。
腦癱的治療的確很複雜。因為腦病的階段已過去,後遺症是多種多樣的,治療各有不同。總的來說,包括兩方面:一是治腦,一是治癱。因為是後遺症,一般不靠藥物或手術,主要靠運動。腦的運動就是學習,家長要努力教孩子說話、聯想,不能著急,要十遍、百遍反覆地教,未死的腦細胞總是可以訓練出功能來的。在這一方面,藥物、針灸、理療只能起輔助作用。家長必須明白,目前尚無真正有效的生腦藥,所以,千萬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尋找特效藥上,以免耽誤了有利的康復時機。不要忘記,能治病的藥必然會干擾生理功能,所以即便要用藥,也必須由醫生負責掌握。

治癱也是靠運動――主動的活動與被動的按摩神拉。運動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不能過急、超量,否則也會造成損傷。要耐心地按年齡教患兒坐、立、走路、拿東西,家長自己不能著急,更要教孩子不能著急。患兒因有“剪步”,家長要特別注意將其兩腿分開,睡眠時也要撐開墊好。輕度屈膝、足尖走路而其他都正常的患兒,一般學齡前應該能夠康復。即使症狀很嚴重的患兒,經過訓練也應見效。訓練患兒走路、拿東西、說話有一套科學的方法,還有一套療效評定的標準。家長可以帶患兒到專門的腦癱醫院或康復醫院住一段時間,在護理人員的示範下學習怎樣在日常生活中幫助患兒做康復訓練。患兒肢體長期處於蜷縮狀態造成肢體拉不開的攣縮,或是頑固性的肢體痙攣妨礙訓練,則須請專家做手術。但是,術後效果還要靠加強鍛鍊殘餘的肌力來保證。有的患兒術前痙攣但能站立,手術後肌肉無力,因未鍛鍊好,反而站不起來。

腦癱發展分為三個階段。開始1―6個月為第一階段,患兒常表現為肌肉無力,抬頭困難,坐不住,手指及大腿等各關節都過度背屆,當然也站不穩。半年到兩年為第二階段,患兒肌肉張力不穩定,關節活動開始有阻力.有時像***感。最後階段表現為各種形式的痙攣。如果患兒在腦癱早期就明確診斷,應該儘早開始運動訓練,因痙攣和畸形尚未發生,此時必須讓患兒一直保持關節的充分活動,活動範圍要達到正常的極限。同時,兩歲以內的孩子腦細胞分化尚未完全,有很大的可塑性。此時加強運動訓練,是預防惡化、恢復功能的有利時機。即使已經發生痙攣,也要堅持在患兒睡眠後為其進行充分活動,以避免發生攣縮畸形。腦癱確實是難治之病,早診斷、早治療、早訓練,一般能恢復滿意。嚴重廣泛的腦癱應及時去醫院治療,總會有所改進。

腦癱雖然複雜難治,但能治好,至少應爭取患兒生活自理。根本的療法是堅持長期耐心的訓練運動,不要企盼一服藥、一手術就能好,欲速則不達。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