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顱凹腦膜瘤

後顱凹腦膜瘤根據腫瘤在硬腦膜上的附著部位,分為小腦幕腦膜瘤,小腦半球腦膜瘤,巖骨後面腦膜瘤,斜坡腦膜瘤和枕大孔腦膜瘤。文獻報道後顱凹腦膜瘤中以巖骨後面腦膜瘤多見。與幕上顱腔相比,在相對狹小的後顱凹中容納著維持重要生命功能的神經中樞。

除1、2對顱神經以外,所有顱神經均在此走行。中腦導水管、四腦室受壓可影響腦脊液迴圈。由於腦膜瘤生長緩慢,早期病人症狀隱匿,尤其是小腦幕及小腦半球腫瘤病人,初期可僅有頭痛、頭暈,即使是顱底腦膜瘤,腫瘤壓迫顱神經和腦幹,初期也可不引起定位症狀或僅有極輕微症狀,故對於頭痛尤其是頸枕部疼痛或不適者以及輕微神經症狀者應加以重視。CT及MRI的應用使後顱凹腦膜瘤的診斷有了明顯改善。一般根據腫瘤的形態、密度、強度、強化特徵以及顱骨肥厚、腫瘤鈣化、血管被包繞或侵蝕情況、供血動脈及引流靜脈的識別可做出診斷。

MRI的三維影象能清晰顯示腫瘤大小、範圍及其與周圍重要血管、神經結構的關係,對手術方案的設計提供了重要資料。腦血管造影是瞭解後顱凹腦膜瘤血供最直觀、清楚的手段。後顱凹腦膜瘤通常由多血管供血。

後顱凹硬腦膜的主要供血動脈有腦膜後動脈,供應小腦鐮後部及其鄰近的硬腦膜,枕動脈的腦膜支,供應後顱凹外側的硬腦膜,椎動脈的腦膜前支,供應斜坡下部及枕大孔前唇的硬腦膜,小腦的動脈也可參與後顱凹硬腦膜的供血。瞭解後顱凹硬腦膜的血供並結合病人術前影像學資料做仔細分析,對減少術中出血,保障手術安全是十分必要的。對巖骨後面腦膜瘤的手術多采用枕下外側入路,一般置病人於半坐位或側腹臥位。本組採用半坐位,頭略偏向瘤側,頭架固定,使骨窗正置術者的正前方,病人巖錐的後前軸與術者的視線一致,便於觀察、操作,減輕了術者因長時間手術所致的疲勞。我們常規使用心前多普勒血流監測儀及中心靜脈壓監測,以儘早發現氣栓形成。

一般腫瘤侵及了神經孔道處的硬腦膜,若想達到根治而電凝該部可能招致神經損傷,因此,該部硬腦膜內腫瘤的處理比較困難。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