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刺性乳癰--另類乳腺炎

粉刺性乳癰是一種以乳腺導管擴張、漿細胞浸潤為病變基礎的慢性非細菌感染性的乳腺化膿性疾病,即西醫所稱的“漿細胞性乳腺炎”。

病因:

患者素有乳頭凹陷畸形,加之情志抑鬱不暢,肝鬱氣滯,營氣不從,經絡阻滯,氣血瘀滯,聚結成塊,鬱蒸腐肉釀膿而成,潰後容易成瘻;若氣鬱化火,迫血妄行,可致乳頭溢血。

臨床表現:

多在非哺乳期、非妊娠期發病,常有乳頭凹陷或溢液,初起腫塊多位於乳暈部,潰破後膿液中夾有粉刺樣物質,易反覆發作,形成瘻管,經久難愈,全身症狀較輕。

乳頭溢液可以是本病早期的一種表現。多表現為間歇性、自發性,並可持續較長時間。溢液性狀多為漿液樣,也有乳汁樣、膿血性或血性,數量或多或少。先天乳頭凹陷者乳竅多有粉刺樣物分泌,並帶有臭味。

乳房腫塊是本病最為常見的表現。往往起病突然,發展迅速。乳房區域性疼痛不適,有刺痛或鈍痛,可發現腫塊。腫塊多位於乳暈區,可向外伸展,大小不等,直徑大多小於3釐米,個別可達10釐米以上。腫塊形狀不規則,質地硬韌,表面可呈結節樣,邊界欠清,常與面板粘連,但無胸壁固定,可推移。繼則腫塊區域性可出現紅腫熱痛,紅腫範圍迅速擴大,形成膿腫;有的乳房面板水腫,呈橘皮樣變。可伴患側腋窩下淋巴結腫大、壓痛。一般無全身發熱。也有部分患者一直以乳房腫塊為主,持續數年而始終無明顯的紅腫表現。

膿腫自潰或切開後,膿液夾有粉刺樣物,常形成與乳頭相通的瘻管,經久不愈,常反覆發作。

輔助檢查:

乳腺X線鉬靶攝片可見乳暈周圍及其他部位可見腺體密度不均勻性增高,邊界不清,其中夾雜有條索狀緻密影,乳暈周圍面板增厚,鈣化較少見。

乳頭溢液塗片可見到大量的白細胞、吞噬細胞、組織細胞,淋巴細胞及漿細胞,腺上皮細胞可因炎症而有形態上的改變。

乳腺腫塊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可見多種細胞混雜,以漿細胞為多,還有其他炎性細胞。

B超見不規則片狀低迴聲,內見增強光點,如有多處低迴聲可互相連通。

CT示腺體組織增多緻密呈團塊狀,乳暈部面板增厚;增強後有不均勻強化,病灶處見低密度影,CT值增加,可伴有血管擴張。

治療:

分內治與外治:

內治以辨證論治為主,分型如下:

肝經蘊熱證:乳頭溢液或乳頭凹陷有粉刺樣物溢位,乳房結塊紅腫疼痛,按之灼熱,可伴發熱,頭痛,大便乾結,尿黃,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治療以疏肝清熱、活血消腫為主,方選柴胡清肝散加減:生地、當歸、白芍、川芎、柴胡、黃芩、梔子、天花粉、防風、牛蒡子、連翹、甘草、白花蛇舌草、山楂等。

餘毒未清證:膿腫自潰或切開後久不收口,膿水淋漓,形成乳漏,時發時斂,區域性有僵硬腫塊或紅腫潰破。舌質淡紅或紅,舌苔薄黃,脈弦。治療以扶正託毒為主,方選托里消毒飲加減:人參、生黃芪、當歸、川芎、芍藥、白朮、茯苓、白芷、金銀花、甘草等。

外治方法:

腫塊初起時用金黃膏外敷;成膿後切開引流,術後創口用八二丹藥捻引流,紅油膏或金黃膏蓋貼;形成瘻管者,可根據情況選用切開法、拖線法、掛線法及墊棉繃縛法等。必要時可行乳腺區段切除術加乳頭矯形術。病情嚴重時可考慮滅滴靈與其他廣譜抗生素聯合應用。

預防:

應經常保持乳頭清潔,清除分泌物;保持心情舒暢;忌食辛辣炙怪物;發病後積極治療,形成瘻管後宜及時手術,以防止病情加重。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