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肺水腫的發病機制

(一)左心衰竭後,肺靜脈壓力升高,肺毛細血管壓大於膠體滲透壓。

(二)神經因素的作用:肺血管由舒縮神經控制,由於各種各樣的因素,如體力神經等因素,可使血管舒縮運動失調,肺血流量增高而致肺水腫

(三)強列的交感神經刺激可使體迴圈血液移向肺迴圈,這是因交感神經興奮後使阻力增加左心排血量減少之故。在血管收縮的同時,因毛細血管及血液貯藏器官收縮,血液流入靜脈,使靜脈迴流增加,右心排出量增多,使肺淤血―肺水腫。

(四)缺氧使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並促使體液轉移至肺迴圈。肺水腫開始時血氧濃度正常,在後期可因嚴重缺氧而加重肺水腫。在缺氧後肺小動脈收縮,肺血流量下降,故又可使肺水腫改善。

(五)休克合併肺水腫:休克時由於缺氧及交感神經的作用,大量收縮血管藥物的應用。導致體液向肺迴圈移動有關。休克本身似可促發或加重肺水腫。尤其多見於心肌梗塞及肺梗塞等。當休克好轉肺水腫即可消失。

(六)肺水腫後發熱:肺水腫液體的化學組成與血管神經液相似。可因肺水腫後肺部吸收異性蛋白而致體溫增高。

正常人肺毛細血管壓為<6-9mmhg>0.798―10197kpa。而血漿滲透壓為(25―30mmhg)4―5kpa。故無肺水腫發生。但當發生嚴重的血液動力學障礙,如毛細血管滲透性增加或肺毛細血管內壓力超過血漿滲透壓(4―5kpa)時,幾乎不可避免要出現肺水腫。有人稱4―5kpa為“臨界水平”或叫血管滲透壓閾值。但個別病例肺毛細血管壓必須超過5―6kpa才發生肺水腫。是由於毛細血管與肺胞間之障壁有變化(毛細血管壁與肺泡基層膜的增厚)。如某些二尖瓣狹窄的病例,左心房壓可達40―50mmhg甚至高達80mmhg,由於長期肺充血,毛細血管壁多有增厚,雖壓力增高,而無肺水腫發生。另外,淋巴引流也為保持肺泡肺間質“乾燥”所必須。如滲出之液體量超過肺間質淋巴吸收限度亦可發生肺水腫。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