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直腸脫垂的治療與研究現狀

  1. 直腸脫垂臨床表現

  直腸脫垂常風於3歲以下兒童和60歲以上成人,兒童發病與性別無關,但成人中女性較常風,約佔80%~90%。糖尿病、脊髓脊膜膨出、脊柱裂、脊髓操作、馬尾綜合徵、椎間盤疾病、脊髓或腦腫瘤和多發性硬化在直腸脫垂病人中較常風,成為影響治療方法的重要因素。直腸脫垂可以是獨立病,也可與其他盆底異常合併存在。一些病人合併有產傷或既往有直腸肛管手術史,子宮切除是女性引發盆底薄弱的危險因素。解剖異常可包括直腸膨出、陰道後疝、膀胱膨出、子宮和陰道脫垂。大便失禁發生率約為28%~88%,少數與產傷有關。15%~65%的直腸脫垂病人可合併便秘,但脫垂糾正後便秘常無改善。直腸膨出和陰道後疝也可因直腸前壁和肛門直腸環受壓引起便秘。臨床表現還取決於脫垂型別和程度。完全性外脫垂的病人經常訴說排便時直腸或“痔”脫出、便失禁、糞便或粘掖汙染內褲。內脫垂常表現為慢性便秘、便失禁、粘液或血便,其中便秘和排空障礙最為常見。

  因長期粘膜液刺激、糞便汙染和反覆清洗,會陰面板常存在溼疹的瘙癢。長期脫垂和失禁可使肛門鬆弛,但肛門括約肌收縮有力並不能排隊脫垂。直腸指診偶可觸及脫垂腸段,特別是站立位或在便盆上用力排便後觸控。觸控直腸前壁還可確定直腸膨出和陰道後疝。多數病人需進行鋇灌腸或結腸鏡檢查以排除可能存在的結腸疾病。便秘如採用飲食和藥物治療無效時,應行鋇劑灌腸和排糞造影,以確 定有無盆底出口梗阻。當考慮有盆底薄弱疾病時,應聯合進行直腸、膀胱和小腸造影,以獲得更整的盆底內臟動態影像資料。大便失禁的口才應測直腸壓力。

  2. 直腸脫垂病因

  目前有兩種可接受的理論。第一種認為直腸脫垂是直腸突出部透過盆底缺陷形成的滑動疝,於1912年首先由moschcowitz提出。第二種認為直暢脫垂是直腸上段和直乙交界部大腸的環狀套疊,1968年由broden和snellman提出。兩種理論的共同基礎是,多數直腸脫垂病人

  在手術和造影檢查時都發現較深的直腸團通或直腸膀就陷凹,小腸墜入其中並壓迫直腸引起脫垂。直歷脫垂常始於輕度內套疊,經一定時間發展成為完全性脫垂。直腸脫垂典型的解剖特徵應包括:

  ①盆底和肛門括約肌薄弱;

  ②可能存在甲直腸膨出和其他異常。理想的手術方法應儘可能改正這些異常。

  ③直腸與骶骨岬不固定;

  ④直揚和乙狀結腸冗長;

  ⑤直腸自身套疊;

  ⑥深陷凹或深douglas凹;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