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骨質疏鬆分型有哪些

骨質疏鬆是在早年間由國外學者提出,臨床早期認為老年骨折就是骨質疏鬆,隨後將骨質疏鬆定義為原發性骨質疏鬆症,是一種由於骨量降低、骨組織微結構損害導致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為特徵的全身性骨病。近年來,國外臨床再次將其定義為以骨強度下降和骨折風險增加為特徵的骨骼疾病,其中,骨量降低是骨質疏鬆性骨折的主要危險因素。

原發性骨質疏鬆是沒有明確的併發症的。原發性骨質疏鬆的症狀有骨痛,肌無力,輕者無任何不適;較重患者常出現骨痛,以腰背痛最為常見,其餘依次是膝關節,肩背部,手指,前臂,上臀,常於勞累或活動後加重,負重能力下降或不能負重,疼痛通常為瀰漫性,無固定部位,檢查不能發現壓痛點。

原發性骨質疏鬆分型有以下兩種:

1、絕經後骨質疏鬆症(Ⅰ型)

其骨代謝特點為高轉換率型骨質疏鬆症。關鍵原因是絕經,發病機制的主要環節是雌激素缺乏。

2、老年性骨質疏鬆症(Ⅱ型)

其骨代謝特點為低轉換率型骨質疏鬆症。關鍵原因是老化,臟器功能衰退,一般發生在65歲以上老年人群。國外把70歲以上老年人的骨質疏鬆症列為Ⅱ型。後者將更為人們接受。

為便於根據臨床症狀、病史、家族史以及實驗室檢測結果做出確切的診斷,進行防治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隨著科學的進步,其定義和分型將會更加完善和發展。

原發性骨質疏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兼顧各種營養素的平衡(鈣、磷、蛋白、脂肪、維生素D等),而決不能等到老年或絕經後再注意。對處於特殊生理時候,如妊娠、哺乳、高齡、絕經時,還需額外補充鈣劑。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