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藥治療癲癇病有利也有弊

很多癲癇病患者都選擇西藥治療,認為西藥治療的快,對於西藥治療癲癇病有利也有弊,那麼西藥治療癲癇病的利弊都有什麼呢?

臨床上常用的抗癲癇藥物有7種,被稱為傳統癲癇藥,他們是卡馬西平、丙戊酸鈉、苯妥英鈉、苯巴比妥、氯硝西泮、撲米酮、乙琥胺。

國際上陸續開發並上市了多種新型癲癇藥物,包括託吡酯、奧卡西平、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加巴噴丁、唑尼沙胺、替加賓、非爾氨酯、和氨已烯酸。這些新藥的問世,雖然比傳統西藥副作用小,見效快,但同樣有毒副作用和不良反應。

比如苯巴比妥、氯硝西泮引起鎮靜皮疹,苯妥英鈉和卡馬西平引起頭暈和平衡困難。丙戊酸鈉,可以引起多囊卵巢中和症和肥胖,肝臟的損傷,苯妥英鈉導致牙齦增生,多毛,骨質疏鬆,造血功能障礙,卡馬西平、奧卡西平、拉莫三嗪可現剝脫性皮炎,另外會是智力低下,致畸。

傳統的醫學對癲癇病的認識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早在黃帝內經就指出“母腹其子,其母受驚”,已清楚認識到胎中受驚之說。便正是中醫臨床最具有的特色和最為重要的一環,辯證要求對疾病處於一定階段的病因、病位、病變性質以及邪正雙方力量對比等方面情況作出高度的概括。

中藥治療癲癇體現了整體治療優勢。在治療原則方面,考慮到了祛邪與扶正的有機結合。從中藥的組方說,強調什麼是標?什麼是本?標本緩急,孰輕孰重,考慮的相當全面。在治法上,追求標本治,陰陽平衡。在減輕發作症狀,控制發作時間,兼顧“培元固本”,以提高患者的抗病和康復的能力。而西藥只是單方面控制發作,中藥不僅僅作用於腦神經,而且兼顧五臟六腑,更利於消除癲癇病因,阻止臟腑病變傳導進入大腦,加重病情。

中藥在緩解期的治療上有明顯優勢。西藥在緩解期治療階段,多考慮的是用藥劑量的變化,而藥物品種的變化不大。中藥則不同,在癲癇發作基本控制後(或者在病情明顯減輕時)中醫中藥的治療原則將從理氣化痰,息風止痙逐漸轉為調理脾腎,補益心脾為主,從而使患者在中斷治癒康復的前提下,儘快恢復體能增加抗病能力。

中藥毒副作用小,西藥在癲癇的治療過程中,有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毒副作用較大。應該指出控制癲癇發作,西藥有明顯優勢,但過強的抑制作用會使大腦神經功能受到影響,產生明顯的毒副作用。有時病情沒有得到控制,毒副作用都表現出來了。

另外,常服用的抗癲癇西藥,容易導致藥物適應,要保持一定的療效,控制發作,就得增加劑量,形成惡性迴圈。在這方面,採用中醫治療,是沒有後顧之憂的。

對於癲癇病患者服用西藥的一些注意事項需要癲癇病患者牢記,在選擇西藥治療癲癇病之前一定要諮詢專家的意見。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