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脫位的中醫藥辨治

  1 手法復位
1.1 牽引推拿法 患者仰臥,用布帶繞過胸部,一助手向側牽拉,另一助手用布帶繞過腋下向上向外牽引,第三助手緊握患肢腕部,向外旋轉,向下牽引,並內收患肢,三助手同時徐緩、持續不斷的牽引,可使肱骨頭自動復位。
1.2 手牽足蹬法 患者仰臥, 用拳頭大之棉墊,置於患側腋下,以保護軟組織。術者立於患側,雙手握住患側腕部,用一足背外側至於腋窩內, 術者在雙肘、 雙膝伸直, 一足著地, 另一足蹬住腋窩的姿勢下, 在肩外旋稍外展位,緩慢有力的向下牽引患肢,內收內旋,充分利用足背外側為支點的槓桿作用,將肱骨頭撬人關節盂內。當有回納感時,復位即告成功。
1.3 拔伸託人法 患者取坐位, 第一助手立於患者 健側肩後, 兩手斜行環抱固定患者做反牽引,第二助手一手握肘部,一手握腕上,向外下方牽引,用力由輕而重,持續而至3 min,術者立於患肩外側,兩手拇指壓其肩峰,其餘手指插入腋窩內, 在助手對抗牽引下,術者將肱骨頭向外上方鉤託, 同時第二助手逐漸將患肢向內收內旋位牽拉, 直至肱骨頭有回納感覺, 復位成功。
1.4 椅背整復法 讓患者坐在靠背椅上,用棉墊置於腋部,保護腋下血管、神經免受損傷。將患肢放在椅背外側,腋肋緊靠椅背,一助手扶助患者和椅背起固定作用。術者握住患肢,先外展、外旋牽引,再逐漸內收,並將患肢下垂,內旋曲肘,即可復位成功。
1.5 膝頂推拉法 患者坐在凳上,以左肩為例,術者立於患側,左足立地,右足踏在坐凳上,右足屈曲小於90°,膝部頂於患側腋窩,將患肢外展80―90°,並以攔腰狀繞過術者身後,術者以左手握起肘部,右手置於肩峰處,右膝頂,左手拉。當肱骨頭達到關節盂時,右膝將肱骨頭向上用力一頂, 即可復位。
1.6 牽引迴旋法 患者仰臥位或坐位,術者立於患側,以肩關節前脫位為例。術者以右手握肘部,左手握腕上部,將肘關節屈曲,右手沿上臂方向向下徐徐牽引,並輕度外展,使三角肌、喙肱肌、胸大肌等肌肉鬆弛,將肱骨頭拉至關節盂上緣。在外旋牽引拉下,逐漸內收其肘部,使之與前下胸壁相接,使肩胛下肌等鬆弛,此時,肱骨頭已由關節盂的前上緣向外移動,至關節囊的破口處。使上臂高度內收,會感到“咯噔聲”,遂即復位。
2 固定
復位滿意後, 採用胸壁繃帶固定, 將患側上臂保持在內收、內旋位,肘關節屈曲60―90°,前臂依附胸前,用繃帶將上臂固定在胸壁。前臂用三角巾懸吊於胸前。固定時間2 ―3周。
3 練功活動
固定後即鼓勵患者作手腕及手指練功活動, 新鮮脫位1周後去繃帶,保留三角 巾懸吊前臂,開始練習肩關節前屈、後伸活動;兩週後去除三角巾,開始逐漸做關節各方向主動功能鍛鍊,如左右開弓、雙手託大、手拉滑車、手指爬牆等運動, 並配合按摩、 推拿、 針灸、理療等,以防止肩關節周圍組織粘連和攣縮,加快肩關節功能恢復。
4 藥物治療
新鮮脫位, 早期患處瘀腫、 疼痛明顯者, 宜活血祛瘀,消腫止痛,內服舒筋活血湯、活血止痛湯等,外敷活血散、消腫止痛膏;中期腫痛漸消,宜服舒筋活血,強筋壯骨之劑, 可內服壯筋養血湯、 補腎壯筋湯等, 外敷舒筋活絡藥膏; 後期體質虛弱者, 可內服八珍湯、 補中益氣湯等。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