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同居有什麼樣的悲劇

能選擇婚前越早同居的男人,就證明了他還是一個玩心未泯的不成熟的男人,如果他不是抱著玩玩的態度,他必定會在同居以前深思熟慮,不會輕易選擇那麼早同居的。

   現代年輕人越來越開放,對待戀愛和婚姻不再像父輩那樣謹慎和拘謹,不合適就分手或離婚就可以了,而同居也成為了很普遍的一個社會現象。男人選擇同居只是為了跟女性更方便地過夫妻生活,在得到女方之後就會選擇拋棄。所以同居也被認為是一種對愛情不負責人的做法,受到了很多人地摒棄。有研究表明婚前越早同居,婚後就越快離婚。期間有什麼必然聯絡呢?婚前同居有什麼樣的悲劇?婚前同居要做好什麼樣的準備?

男人玩心未泯

記得在《媳婦的美好時代》中毛鋒婚後說了一句話“我怎麼感覺自己還沒有玩夠呢?”於是他在婚後的第二天便選擇了人間蒸發,逃跑了,那時候的他26歲。這是一個很好的案例,證明了男人都有很重的玩心。對男人來說,戀愛是一場兩個人的遊戲,在遊戲玩夠玩膩以後,男人才會選擇婚姻結束自己的自由時代,進入圍城。

能選擇婚前越早同居的男人,就證明了他還是一個玩心未泯的不成熟的男人,如果他不是抱著玩玩的態度,他必定會在同居以前深思熟慮,不會輕易選擇那麼早同居的。而婚姻是需要一個成熟男人才能維持得長久的。

婚姻高於戀愛,因為那代表著一種責任,對愛人對家庭的責任,而一個不成熟的男人,關注的重點在 自身,自身是否快樂是否幸福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婚前越早同居的男人,婚後也不會有多大的改變,依然是我行我素,越早離婚也就不奇怪了。

厭倦婚姻生活

也許你會說才剛結婚不久怎麼就會厭倦了婚姻生活?因為同居過得就是一種婚姻生活,有一種說法就是同居和婚姻是一樣的,只是婚姻多了一紙證書而已。

都說相愛容易相處難,同居不像戀愛。戀愛的時候你給對方展示的都是自己美好的一面,可是同居要面臨很多,你所有的缺點都將在對方面前展露無遺,你們要承擔家務、家庭開銷、個人隱私等等問題。這許多的問題足以讓同居分崩離析。

人們對待一件事物都會有一個新鮮期,當新鮮感過去了,人們便會厭倦,別說同居了,婚後也有七年之癢。同居得越早,人們越早過上婚姻生活,那麼婚後自然便沒有什麼新鮮感可言,自然就會離婚越早了。選擇同居的男女對婚姻、離婚的傳統觀念比較少,不覺得婚姻有什麼神聖的。這意味著,同居男女結婚以後,一旦婚姻出現病態,就比較容易決定離婚。

出於責任結婚

男女一旦同居,便會受到很多親朋好友的關注。身邊的人會慫恿他們結婚:“你們什麼時候結婚?”在朋友的婚禮上,人們愛問同居者:“什麼時候輪到你們倆?”這些社會壓力會使一些同居男女的生活更加糾結,於是勉強決定結婚,這多數是出於內疚或恐懼,而不是因為真愛。

很多男人在與女人同居數年之後,對是否娶對方舉棋不定,就感到自己有愧於同居女友,因為他佔用了她太多的時間——如果不娶她,她只能變成難以嫁出去的剩女,再找伴侶就比較困難了。而女性對同居的程序缺乏控制力,她會想當然地認為他們倆正在一步步走向婚姻,但男方想的可能只是節省房租,享受有人做伴的生活,所以在同居男女中, 如果男方想結婚,那麼結婚的機會才會比較大,但女方想結婚則不然。

出於這種責任和愧疚跟女方結婚的婚姻顯然不會長久,會更早離婚。同居對女孩的傷害很大,因為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在同居中扮演的角色,如果避孕知識也欠缺,意外懷孕將增加同居的傷害。所以在選擇同居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後行。

婚前同居要做好什麼樣的準備

端正同居心態

在同居之前,你們就要知道,今後的每一天中不可能全是你儂我儂,更多的生活細節會貫穿其中,只要設定好彼此的感情底線,其他一些生活小細節,只要不會妨礙到你們感情,那都不是事兒。關鍵是看對方這個人,大方向有沒有錯,抱著這樣的心態,想必今後遇到同居小摩擦,事情也不會愈演愈烈了。

絕不輕易提分手

有責任感的兩個人在選擇同居時,就是奔著結婚方向去的,絕不是小孩兒過家家。這期間不論你們發生了什麼事情,首先要問自己的心“分手後,我真的可以做到瀟灑離開嗎”如果你做不到,如果你不是果斷要分手,請不要把“分手”掛在嘴邊,說著無意聽者有心,很可能會讓對方認為你真的有這個打算。

共同商量好對策

風雨過後的彩虹期是小兩口商量問題的好機會,兩個人坐下來平和的談一下下次爭吵的處理對策,比如說雙方冷靜十分鐘後再找對方談,又比如說其中一人主動喊停的時候,另一方也要做出讓步。找到最適合你們的方式,才能讓磨合期更加順利的度過。

尊重對方的隱私

你也不希望自己的過去被對方知根知底兒吧,同樣,對方也是一樣的期待。尊重對方隱私的同時,也是用行動在暗示他“親愛的,我也希望你能尊重我的隱私”,利人利己就是這個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在情侶的相處中同樣適用。適度為對方考慮一下,適度讓自我退讓一下,適度讓兩個人保持一點疏遠的距離感,我們會更好地和對方相處。一切都是為了攜手走到最後,不是嗎?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