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傷性面癱的外科治療

  外傷性面癱的外科治療

  中華耳鼻咽喉科雜誌 1999年第1期第0卷 繼續教育園地

  作者:樊忠 樊兆民

  單位:250021 濟南 山東省立醫院耳鼻咽喉科

  外傷性面癱約佔周圍性面癱的1/3,其中80%為顳骨骨折,其次為中耳乳突手術損傷等所致。治療面癱是耳鼻咽喉科醫師重要的任務之一,臨床上首先應確定損傷的部位和程度,然後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案。

  診斷

  一、損傷的程度

  按損傷病理分度。i度(神經失用):神經鞘膜損傷而面神經纖維正常,表現為暫時性傳導阻滯,藥物治療短期即可恢復。⒍(軸突斷傷):神經鞘膜完整而軸索完全斷離,應進行神經減壓術,使軸索再生。6(神經斷傷):神經幹完全斷離,近心端形成神經瘤,遠心端變性萎縮,需進行神經吻合或神經移植術。神經出現、6人鶘撕笥α⒓詞質醯以防止神經變性,一旦肌肉萎縮將喪失手術指徵,因此術前必須進行有關檢查。

  1.神經興奮性實驗(nerve excitability test, net):用神經刺激儀以矩形波透皮刺激莖乳孔神經幹,電流由0 ma開始逐漸增大,直至面肌收縮的電流值即興奮閾,如患側與健側閾值相同提示為傳導阻滯,如大於健側3.5 ma時則示神經部分變性為⒍人鶘耍如閾值達20 ma仍無反應者則示神經完全變性,即6人鶘恕

  2.神經電圖(electro-neurogram, enog):用超強電刺激以激發全部神經纖維興奮,用表面電極引匯出患側面肌收縮的複合動作電位(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 cap)。與健側對比即可計算出神經變性的百分率,如cap消失提示神經完全變性,如變性在90%以下則為不全變性。如變性不足30%時則為傳導阻滯,無手術指徵。enog在傷後1~2 d後始能測出變性,但具有在傷後神經已有明顯恢復時,cap檢測尚無相應改善的滯後缺點,故只適用在傷後2~28 d內,並應2~3 d複查一次,以觀察損傷的動態變化。

  3.肌電圖(electromyogram, emg):用針電極刺入肌肉內誘發肌電圖,《人鶘思∪饉沙謔蔽薜縹唬隨意收縮時有動作電位;⒍人鶘聳彼沙誄魷窒瞬和正銳波電位,隨意收縮時出現各種多相電位和正常動作電位;6人鶘聳彼沙謔背魷窒瞬和正銳波電位,隨意收縮時無動作電位。一般傷後3周才出現纖顫電位,在臨床可見功能恢復前8周即可測出恢復期的多相電位和再生電位。故應在面癱後3周檢查,以預測恢復的進度,並應和上述兩種電檢查綜合分析。在手術中還可採用刺激神經幹誘發肌電圖以確診損傷的平面。綜如上述,⒍紉隕纖鶘擻α⒓詞質踔瘟疲蝗緱嫣彼渚玫神經不全變性,肌肉未萎縮時,仍有手術指徵。1953年mcgillicuddy報道曾手術治療1例面癱病程20年患者功能恢復到75%。

  二、 損傷的部位

  確診損傷的部位非常重要,特別是顳骨骨折的手術是決定經顱內或顱外進行的關鍵。臨床除根據顱骨x線攝片和ct掃描外,還應進行面神經分支功能的損害檢查以確診損傷的部位。

  1.淚腺分泌實驗:患側淚分泌比健側減少到1/2或完全無淚時,提示損傷嚴重,部位在膝狀神經節平面以上。反之,如分泌正常或增多者則提示為輕度損傷,部位在膝狀神經節平面以下。

  2.聲反射試驗:反射閾升高或消失提示損傷位於鐙骨肌支平面以上,但可受聽力障礙的影響而出現假陰性反射。

  3.味覺試驗: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示損傷位於鼓索神經支平面以上,電味覺計可計量測驗,因個體味覺敏感度不同,應與上述幾項試驗結果綜合分析,作出診斷。

  手術治療

  一、 顳骨骨折性面癱

  該骨折約佔顱骨骨折的(15~48)%,和平時期多見於車禍,其中以摩托車和拖拉機肇事為最多,多合併嚴重顱腦挫裂傷和其他臟器損傷,常在神經內、外科治療,俟急性期過後始來耳科治療面癱。因顱底骨層重疊,無移位的線形骨折,很難被x線攝片發現。採用螺旋ct掃描後,診斷率可達90%以上。依據骨折型別進行合理的手術治療已成為現實。過去簡單的分為縱、橫兩型骨折,既不能描述骨折的走行位置,又不能提供合理的手術徑路。1997年yanagi提出分為4型和2亞型。我們建議在傳統的縱橫2型基礎上再分為長、短2亞型,共4型(圖1~4)。如我科顳骨骨折51例中縱型46例,橫型3例,混合型2例,現在縱型46例中分為長型36例、短型10例,橫型3例中分為長型1例、短型2例,以及混合型2例。

  1 內耳道  2 巖淺大神經

  3 咽鼓管  4 長縱形骨折線

  圖1 長縱形骨折示意

  1 卵圓孔  2 短縱形骨折線  3 耳蝸

  4 膝狀神經節  5 半規管

  圖2 短縱形骨折示意

  1 卵圓孔  2 巖淺大神經  3 長橫形骨折線  4 半規管  5 А顱神經 6 枕骨大孔

  圖3 長橫形骨折示意

  1 短橫形骨折線  2 巖淺大神經

  3 咽鼓管  4 耳蝸  5 內耳道

  6 半規管

  圖4 短橫形骨折示意

  1.骨折型別及手術適應證:①短縱型骨折:骨折線與巖錐前面平行,起自鼓室頂蓋向內止於棘孔前後,適用顳下顱中窩減壓術;②長縱型骨折:骨折線由顱底段向前外延伸到外耳道、顳骨鱗部及顴弓,適用經耳內、乳突徑路或顱內外聯合徑路減壓術;③短橫型骨折:骨折線侷限在巖錐後界溝內,由頸靜脈孔越過巖嵴、內耳向前抵達面神經管裂孔或棘孔附近,適用顳下顱中窩徑路減壓術;④長橫型骨折:骨折線由枕骨大孔前外緣經頸靜脈孔向前上分2段,1條經上半規管向前抵前庭,另1條經內耳道向前抵耳蝸呈y型將內耳斷裂成塊。適用迷路徑路或顱內外聯合徑路減壓術。

  2.手術方法有顳下顱中窩徑路減壓術、經乳突耳徑路減壓術和顱內外聯合徑路全段減壓術3種,分述如下。

  顳下顱中窩徑路減壓術:取仰臥側頭位全身麻醉下進行,於顴弓上耳屏前2 cm縱型切口6 cm,將顳骨切除做3 cm×4 cm骨窗,將腦膜由顱底分離抬起,暴露出棘孔和弓狀隆起,棘孔後0.5~1.0 cm為巖淺大神經,弓狀隆起用骨鑽磨出藍線半規管,於其前端向後內,相當於作60°角劃一虛線,該線即內耳道長軸,循此2標誌磨除表層骨質即可暴露出膝狀神經節、迷路段或水平段進行減壓。正常時腦膜與顱底無粘連,如遇嚴重粘連,該處即骨折線所在位置,有時腦膜被嵌於骨縫間,應細心剝離慎防撕裂。如骨折又伴有硬膜外血腫曾開顱手術者,由於瘢痕粘連,腦膜很難分離且解剖標誌不清,可將鼓室頂蓋磨開,由水平段向內追蹤面神經膝狀神經節。我們51例中2例屬這種情況。一般要求將膝狀神經節、迷路段及水平段骨管頂壁去除,使神經完全鬆解,將鞘膜切開,吸除血腫,理順斷裂纖維,使端端對接,以生物膠粘連,或用明膠海綿覆蓋。該處損傷多為以膝狀神經節為中心的衝擊撕裂傷,表現為面神經充血、出血、水腫、部分纖維斷裂,很少斷離,一般無神經缺損現象。我們的51例中42例行顳下顱中窩減壓術發現,巖淺大神經未查見2例次,完全斷離3例次,部分斷離5例次,嚴重充血水腫15例次;面神經迷路段充血水腫10例次,鞘膜破碎3例次,內耳道底骨片嵌壓2例次;水平段充血水腫6例次,骨片壓迫1例次。膝狀神經節均有程度不等損傷,其中39例(92.8%)較為嚴重,出血水腫17例,骨片壓迫8例,骨質增生壓迫1例,鞘膜撕傷4例,部分撕裂8例,完全斷離1例。

  經乳突耳徑路減壓術:經耳內或耳後乳突徑路,用電鑽去除乳突小房,暴露乳突竇,沿骨折線將垂直段面神經管開放,經後鼓室去除砧骨、錘骨頭,將水平段由後向前磨開,直到膝狀神經節,將鞘膜切開減壓,纖維有斷離者給以對接粘合,然後再將砧骨復位。適用於長型縱、橫形骨折及迷路乳突段損傷嚴重者。缺點是術野狹窄,操作不便,對膝狀神經節減壓不夠完全,而且嚴重影響聽力。長橫型骨折聽力完全喪失者採用此術最為理想,經乳突先將垂直段減壓後,再切除半規管迷路,沿水平段直接減壓到內耳道,一次性完成全段神經減壓術。

  顱內外聯合徑路全段減壓術:即將以上兩手術同時連續進行的全程減壓,一般先做顱內段減壓後再進行乳突段減壓術,過去提倡用大聯合“c”形或“s”形切口,因有創傷大、出血多、癒合不良的缺點,現分別採用顳下及乳突後切口為好,適用於嚴重的長縱型和混合性骨折。

  按上述骨折分型採用合理術式,凡應用顱內減壓者不得以顱外手術代替,侷限的損傷只應侷限減壓,忌行全程減壓,60歲以上患者顱內減壓術應慎重採用,因硬腦膜薄而脆,腦血管硬化,易發生腦膜破裂和腦血管意外。上述51例行顱內減壓42例,顱外減壓6例,1例雙側骨折分別進行顳下和乳突徑路減壓,2例混合性骨折進行了顱內外聯合徑路全程減壓術。全部患者均一次成功地進行了減壓和修復術,除1例斷離者恢復較差外,餘均取得滿意效果。平均術後2周即可恢復,2個月後可恢復到(70~80)%,1年後達最佳效果,在靜止狀態下能表現正常面容者達85%。

  二、中耳乳突手術損傷性面癱的手術治療

  中耳乳突手術一般指鼓室成形、乳突根治、鐙骨手術和先天性外耳道閉鎖小耳畸形成形術而言,腫瘤手術例外。醫源性損傷為(0.6~3.7)%,王輝萼(1990)報告為6.5%。進年來由於麻醉和器械的改進,手術顯微鏡的廣泛採用,損傷率已日趨減少。

  1.損傷原因:①膽脂瘤型中耳乳突炎有嚴重骨質破壞,使面神經暴露、肉芽增生、解剖標誌不清,術中易於損傷或誤以為肉芽刮除;②先天性神經管裂缺和神經走行異常:hong(1997)138具顳骨解剖發現裂缺率達66.7%,多位於水平段,其中48%位於卵圓窗附近,中耳炎時暴露的神經發炎、水腫,與肉芽混雜一起;先天性小耳畸型、外耳道閉鎖者面神經走行異常佔1/3,故術時均易於傷及;③手術失誤:去除上鼓室外側壁、斷橋及削低面神經嵴時,用鑿或鑽方向不對或滑脫致傷,術中撕拉鼓索神經或電鑽產熱亦能損傷;④術時麻醉不良,缺乏精細耳科手術器械、電鑽及手術顯微鏡等裝置,手術者解剖不熟悉及經驗不足等是損傷的主要原因。我科治療17例中耳乳突手術損傷性面癱僅1例為本科醫師致傷,餘均來自外院,均未採用電鑽和手術顯微鏡,其中有3例先後為同一個醫師所為,足以佐證醫師基本功訓練的重要性。

  2.治療方法:術中即發性面癱多表示神經已遭受中度以上損傷,術者應立即終止手術,進行神經修復術。期望術後保守治療中恢復,常使病情延誤,喪失修復良機。術後晚期面癱應選擇裝置條件好、技術水平較高的醫院治療。手術目的是清除病灶和修復神經。我科治療17例中11例仍有膽脂瘤未予清除,其中2例曾在外地接受過減壓修復失敗。1例面癱3個月內2次減壓術無效,我們發現鼓膜、錘骨完整,砧、鐙骨消失,2窗覆蓋大量肉芽,面神經水平段後份斷離,近心端形成大神經瘤。另1例面癱2年,曾行減壓術無效,術時發現鼓岬骨質破壞,內有大量膽脂瘤,錐體段神經斷離,近心端翻向鼓竇內,遠心端則翻向鼓室後下。上述2例在外院所行的減壓修復術既未能清除病灶,亦未能整復神經進行端端吻合。此類患者由於中耳乳突腔內解剖結構不清,又充滿瘢痕和肉芽,尋找損傷的神經非常困難,最好在全身麻醉下進行。原則上應由原手術進路探查,在顯微鏡下以小刮匙和鉤針剝除面神經正常走行途中的肉芽,首先找到神經附近的解剖標誌,如咽鼓管鼓口、匙狀突、水平半規管、錐隆起、卵圓窗、圓窗和二腹肌溝嵴等。以卵圓窗為中心點分別由水平段和垂直段的遠端向中心剝離探查,由正常骨管和神經開始探查,遇有可疑神經組織可用探針或電刺激器刺激,觀察面肌有無抽動。在徹底清除病灶和肉芽情況下再整修神經。如為先天性骨管裂缺、神經疝出,應將上下兩端骨管磨除直到正常神經幹為止,並將神經鞘膜縱形切開;如為骨片嵌塞壓迫,去除骨片即可;如為部分撕裂傷,應將鞘膜切開,整復破碎斷離的纖維和鞘膜使之復位和斷端對接,以尼龍線縫合或用生物膠粘著;如為神經缺損,根據斷離的長短,採用耳大或股內側皮神經進行移植,如缺損不足1 cm者可用改道端端吻合治療。當病灶清除和神經修復完畢,即採用顳筋膜或替爾皮片植入術腔,確保神經減壓修復處有組織液浸潤滋養並預防外界感染,以利於神經的恢復。此類損傷以撕裂傷最多見,其次為斷離和缺損,上述17例中撕裂傷8例(52%),完全斷離3例,缺失2例,骨片嵌壓2例,骨管缺裂及神經疝出2例。有2例面癱病程分別為5個月和10年,神經分別缺失為2 cm和1.3 cm,經神經移植後,前者功能恢復到80%,後者因神經嚴重變性而手術失敗。餘15例療效滿意,按portmann計分法評估,功能恢復均達(70~95)%,其中以部分撕裂傷和骨片嵌壓傷療效最好。

  (收稿:1998-04-09  修回:1998-10-10)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