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性脂膜炎

本病是暴露於寒冷後在暴露部位出現的痛性皮下結節。1902年由Hochsinger描述其症狀,1963年Solomon命名為該病,開始將其歸為物理損傷性面板病,1987年第十七屆世界面板科會議將其歸為脂肪肉芽腫性脂膜炎類。國內該病1981年首次出現於《面板病綜合徵》一書。本病好發於嬰幼兒和兒童,尤其是末梢迴圈功能不良者。陽泉市第一人民醫院面板科王寶崇

【病因及發病機理】

尚不十分明瞭,主要觀點有:①寒冷所致的物理損傷;②脂肪飽和度過高;③超敏反應。

【臨床表現】

本病冬季發病,受冷後2~3d區域性出現境界清楚的堅實的皮下結節和斑塊,自覺疼痛,重者可有淺表潰瘍。損害於2~3周後自行消退,但新的皮疹仍可出現。好發於大腿、臀部和麵頰部。在低溫麻醉時也可出現相同皮疹,對稱分佈於四肢的外側。有的兒童在吃冰棒後,在接觸冰棒的部位出現相同的皮疹稱為冰棒脂膜炎。寒冷天氣下騎馬,於大腿上外側出現皮下結節斑塊稱為馬背脂膜炎。冷敷面部治療室上速嬰兒常於冰袋接觸部位出現皮損,青春期前男性陰囊受冷亦可出現類似損害。

【診斷及鑑別診斷】

有受冷病史,在好發部位出現痛性結節和斑塊,冰塊誘發試驗陽性即可診斷。確診需做組織病理學檢查。應與凍瘡、結節性紅斑相鑑別。

【治療】

1.內用藥 輕症患者不需服藥,重者可口服末梢血管擴張劑,如煙酸肌醇酯200mg,3次/d,7~10d皮疹即可消退;煙酸50~100mg,3次/d,口服;或以80~100mg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100~200ml中靜脈滴入。也可丹參片口服或肌注、靜滴丹參注射液;口服大劑量維生素E,每天600mg,也有一定療效。還可試服桂枝麻黃各半湯。

2.外用藥可選用肝素凍瘡軟膏、複方當歸軟膏、樟腦酒精、辣椒酊等,以促進皮損部位的血液迴圈。皮損破潰者按一般潰瘍處理,可選用抗生素溶液外敷,如3%硼酸溶液、0.1%新黴素溶液,1:8000高錳酸鉀溶液或各類抗生素軟膏如紅黴素軟膏等。

3.理療可採用透熱、微波、紫外線或鐳射等治療。

【預防】

由於皮疹可自行消退,因此預防是關鍵,應加強保暖,避免長期暴露於寒冷的環境中,

對嬰幼兒外出時尤應注意面部保暖,吃冰棒時應避免與面頰部面板接觸。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