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炎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結腸炎(colitis)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結腸炎症性病變.可由細菌、真菌、病毒、寄生蟲、原蟲等生物引起,亦可由變態反應及理化因子引起,根據病因不同,可分為特異性炎性病變和非特異性炎性病變,前者指感染性結腸炎、缺血性結腸炎和偽膜性結腸炎等,後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及結腸Crohn病.主要臨床表現腹瀉、腹痛、黏液便及膿血便、裡急後重、甚則大便秘結、數日內不能通大便;常伴有消瘦乏力等,多反覆發作.我國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病程冗長,且有併發結腸癌的危險,因此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下面主要介紹潰瘍性結腸炎.

遺傳:本病的血緣家庭發病率較高,據歐美文獻統計,潰瘍性結腸炎病人的直系血緣親屬中,約15-30%的人發病。此外雙胞胎的研究表明,單合子比雙合子更容易發病,提示本病的發生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感染:本病的病理變化和臨床表現與一些結腸感染性疾病(如細菌性痢疾)相似,因而有些人認為感染是本病的病因。在細菌、真菌和病毒等多種因素中,目前的研究表明病毒的可能性較大。自身免疫反應:多數學者認為本病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因為本病併發自身免疫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者較多,腎上腺皮質激素能使病情緩解,在部分患者的血清中可查到抗結腸上皮細胞抗體,所以認為本病的發生可能與自身免疫反應有關。另外,某些患者感染腸道菌後,可與結腸上皮細胞抗原起免疫反應,損傷結腸粘膜,並且患者的淋巴細胞對胎兒結腸上皮細胞有細胞毒作用,提示懷疑結腸炎的發生還可能與細胞免疫異常有關。

結腸炎主要臨床表現有腹瀉、腹痛、黏液便、膿血便,裡急後重,甚至大便秘結,數日內不能通大便等,常伴有消瘦乏力,多反覆發作。一般結腸炎無需藥物治療,日常飲食中應進食柔軟、易消化、富有營養和足夠熱量的食物,宜少量多餐、補充多種維生素,勿食生冷、油膩以及多纖維的食物,並注意食品衛生,避免腸道感染,而誘發或加重疾病,同時忌菸酒、辛辣食品等。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