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胎盤早剝的診斷

概述

  妊娠20周後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盤在胎兒娩出前,部分或全部從子宮壁剝離,稱為胎盤早剝(placentalabruption)。胎盤早剝是妊娠晚期的一種嚴重併發症,短訓班起病急、進展快,若處理不及時,可危及母兒生命。國內報道的發生率為4.6‰~21‰,國外的發生率為5.1‰~23.3‰。發生率高低與分娩後是否仔細檢查胎盤有關。有些輕型胎盤早剝於臨產前可無明顯症狀,只在產後檢查胎盤時,發現早剝處有凝血塊壓跡,此類患者易被忽略。

病因學

  胎盤早剝的發病機理尚未完全闡明,其發病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血管病變胎盤早剝孕婦併發重度妊高徵、慢性高血壓及慢性腎臟疾病,尤其已有全身血管病變者居多。當底蛻膜螺旋小動脈痙攣或硬化,引起遠端毛細血管缺血壞死以致破裂出血,血液流至底蛻膜層形成血腫,導致胎盤自子宮壁剝離。

  2.機械性因素外傷(特別是腹部直接受撞擊或摔倒腹部直接觸地等)、行外倒轉術矯正胎位、臍帶過短或臍帶繞頸、在分娩過程中胎先露部下降,均可能促使胎盤早剝。此外,雙胎妊娠的第一胎兒娩出過快或羊水過多於破膜時羊水流出過快,使子宮內壓驟然降低,子宮突然收縮,也可導致胎盤自子宮壁剝離。

  3.子宮靜脈壓突然升高妊娠晚期或臨產後,孕產婦長時間取仰臥位時,可發生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徵。此時由於巨大的妊娠子宮壓迫下腔靜脈,迴心血量減少,血壓下降,而子宮靜脈卻瘀血,靜脈壓升高,導致蛻膜靜脈床瘀血或破裂,導致部分或全部胎盤自子宮壁剝離。

病理改變

  胎盤早剝分為顯性剝離、隱性剝離及混合性3種型別。胎盤早剝的主要病理變化是底蛻膜出血,形成血腫,使胎盤自附著處剝離。若剝離面小,血液很快凝固,臨床多無症狀;若剝離面大,繼續出血,形成胎盤後血腫,使胎盤的剝離部分不斷擴大,出血逐漸增多,當血液衝開胎盤邊緣,沿胎膜與子宮壁之間經宮頸管向外流出,即為顯性剝離(revealedabruption)或外出血。若胎盤邊緣仍附著於子宮壁上,或胎膜與子宮壁未分離,或胎頭已固定於骨盆入口,均能使胎盤後血液不能外流,而積聚於胎盤與子宮壁之間,即為隱性剝離(concealedabruption)或內出血。由於血液不能外流,胎盤後積血越積越多,宮底隨之升高。當內出血過多時,血液仍可衝開胎盤邊緣與胎膜,經宮頸管外流,形成混合性出血(mixedhemorrhage)。偶有出血穿破羊膜而溢入羊水中,使羊水成為血性羊水。

  胎盤早剝發生內出血時,血液積聚於胎盤與子宮壁之間,由於區域性壓力逐漸增大,使血液侵入子宮肌層,引起肌纖維分離,甚至斷裂、變性。當血液浸及子宮漿膜層時,子宮表面呈藍紫色瘀斑,尤其在胎盤附著處更明顯,稱為子宮胎盤卒中(uteroplacentalapoplexy)。此時,由於肌纖維受血液浸漬,收縮力減弱。有時血液滲入闊韌帶以及輸卵管系膜,甚至可能經輸卵管流入腹腔。

  嚴重的胎盤早剝可能發生凝血功能障礙,主要是由於從剝離處的胎盤絨毛和蛻膜中釋放大量的組織凝血活酶(R蜃櫻┙入母體迴圈內,啟用凝血系統,導致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肺、腎等臟器的毛細血管內也可有微血栓形成,造成臟器的損害。胎盤早剝持續時間越久,促凝物質不斷進入母體迴圈內,dic繼續發展,啟用纖維蛋白溶解系統,產生大量的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fibrindegradationproduct,fdp),大量fdp具有複雜的抗凝作用,干擾凝血酶/纖維蛋白原反應、纖維蛋白多聚作用及抑制血小板功能的作用。由於發生胎盤早剝,使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包括纖維蛋白原、血小板及ァㄒ蜃擁齲┘安生高濃度的fdp,最終導致凝血功能障礙。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