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眼中的糖尿病足

??? 中醫學古代醫家對糖尿病併發癰疽有比較多的論述和記載。雖然歷代文獻中論述頗多的“脫疽”在臨床表現上與糖尿病足有諸多相似之處。中醫認為:糖尿病足的核心病因是氣虛陽衰寒凝,氣虛不能帥血,陽衰不能溫煦,寒凝則血液瘀滯不行,久之則肢端壞死而成脫疽。糖尿病肢端壞疽屬中醫“消渴病”、“痺”、“脫疽”等範疇。

??? 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病機主要是消渴日久,氣陰兩虛,經脈瘀阻,血行不暢,肢端失養,加之溼熱下注,熱毒血瘀,而成脈痺、脫疽,具體如下:

??? 1)瘀血阻滯,脈絡痺阻

??? 消渴日久,因於陰虛燥熱,陰液虧虛,燥熱偏盛,熱灼津血,而致血液濃縮,血液粘滯,血行澀滯瘀緩,或由於燥熱傷陰耗氣,使氣陰兩虛,無以運血,血行無力,或由於陰液虧虛,陰損及陽,陽虛寒凝,血脈失於溫煦,均可使血行不暢,形成血瘀。血瘀一旦形成,因血脈痺阻,血行不暢導致肢體區域性尤其是肢端失養而形成脈痺、脫疽。

??? 臨床與實驗已表明,糖尿病壞疽患者普遍存在瘀血阻滯,脈絡痺阻的病理改變。表現為足背及脛後動脈搏動減弱甚至消失,血液流變學異常,全血黏度增高,血小板凝集能力增高,凝血機制異常,纖維蛋白增高,纖維蛋白活力降低,微迴圈障礙,袢頂出現結節,管袢模糊不清,血流異常,斷線呈現團塊狀,血細胞聚集,靜脈袢和乳頭下靜脈叢擴張,袢周出現出血斑等,微迴圈導致異常改變體現了中醫消渴病脫疽的本質。

??? 2)溼熱下注,熱毒蘊結

??? 消渴病人由於過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痰濁內生,病程遷延,脾氣虛損,健運失司,津液不化,溼濁內生,或因氣機阻滯,瘀血阻絡影響津液正常代謝,出現溼邪阻滯。溼性重濁粘滯,出現足腫。若溼熱下注則患處皮色暗紅,腫脹,疼痛,甚則潰破溢膿。

??? 若淤血溼濁阻滯脈絡,營衛壅滯,鬱久化熱,或患肢破損,復感邪毒,陰液更虧,導致脫疽,甚至肉腐、筋爛、骨脫。若熱毒白熾盛可有全身發熱,煩熱口渴,大便乾結等全身症狀,若殃及骨髓,則證屬兇險。

??? 3)精血虧損,氣陰兩傷

??? 臨床觀察消渴病,脈痺,脫疽等多發於年齡較大,病程較長的老年患者,此部分病人,因消渴日久,傷陰耗氣,多有氣陰兩虛見證。而脈痺,脫疽形成之後,由於瘀血內阻,熱毒血瘀等原因,進一步耗傷正氣,導致陰傷氣虛加重,陰陽俱虛,精血大虧,脫疽久不收口,新血不長,新肉不長,病情纏綿。

???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由於長期對血糖控制不良等原因,導致足部感覺神經、運動神經、植物神經損傷,或微血管及大、中、小血管狹窄、閉塞、血流障礙,臨床表現為足部發涼、麻木、疼痛、間歇性跛行或/和在有感染等理化因素的作用下引起壞疽的跨學科疑難病症。我國曆代對糖尿病即現代醫學之糖尿病的論述很多,已發展成為辨證論治較完備的一個病種,但是對糖尿病的併發症糖尿病足沒有明確的瞭解。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