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 - 中藥材
紫薇,中药名。为千屈菜科植物紫薇LagerstroemiaindicaL.的根或树皮。吉林、河北、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均有栽培。根具有清热利湿,活血止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痢疾,水肿,烧烫伤,湿疹,痈肿疮毒,跌打损伤,血崩,偏头痛,牙痛,痛经,产后腹痛。树皮具有清热解毒,利湿祛风,散瘀止血之功效。常用于无名肿毒,丹毒,乳痈,咽喉肿痛,肝炎,疥癣,鹤膝风,跌打损伤,内外伤出血,崩漏带下。
功效作用
功能
根:清熱利溼,活血止血,止痛。樹皮:清熱解毒,利溼祛風,散瘀止血。
主治
根:痢疾,水腫,燒燙傷,溼疹,癰腫瘡毒,跌打損傷,血崩,偏頭痛,牙痛,痛經,產後腹痛。樹皮:無名腫毒,丹毒,乳癰,咽喉腫痛,肝炎,疥癬,鶴膝風,跌打損傷,內外傷出血,崩漏帶下。
用法用量
根: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煎水洗。樹皮:內服:煎湯,10-15g;或浸酒;或研末。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煎水洗。
注意事項
根孕婦禁服。
《民間常用中草藥彙編》:“孕婦忌服。”
藥理作用
抗病毒、瀉下作用。
毒理作用
根無毒《湖南藥物志》,樹皮無毒《重慶草藥》。
相關論述
《臺灣藥用植物志》:“(印度)樹皮為利尿劑、興奮劑、解熱劑。”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癰疽腫毒,頭面瘡癤,手腳生瘡:(紫薇)根或花研末,醋調敷,亦可煎服。(《湖南藥物志》)
2、治痢疾:紫薇根、白頭翁各15g。煎服。(《安徽中草藥》)
3、治燒燙傷,溼疹:紫薇根適量,水煎外洗。(《廣西本草選編》)
4、治無名腫毒:怕癢樹樹皮研末,調酒敷患處。(《貴州草藥》)
附註
四川、貴州和甘肅文縣等地區習慣以本品作為紫荊皮(原植物為豆科紫荊和南五味子)入藥。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根:全年均可採挖,洗淨,切片,曬乾,或鮮用。
樹皮:5-6月剝取莖皮,洗淨,切片,曬乾。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根呈圓柱形,有分枝,長短大小不一。表面灰棕色,有細縱皺紋,栓皮薄,易剝落,質硬,不易折斷,斷面不整齊,淡黃白色,無臭,味淡微澀。
樹皮呈不規則的捲筒狀或半捲筒狀,長4-20cm,寬0.5-2cm,厚約1mm。外表面為灰棕色,具有細微的縱皺紋,可見因外皮脫落而留下的壓痕。內表面灰棕色,較平坦,質地輕鬆脆,易破碎。無臭,味淡微澀。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千屈菜科植物紫薇。
形態特徵
紫薇,又名猴郎達樹、不耐癢樹、癢癢樹、搔癢樹、無皮樹、怕癢樹、紫槿樹、紫荊、抓癢樹。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7米;樹皮平滑,灰色或灰褐色;枝幹多扭曲,小枝纖細,具4稜,略成翅狀。葉互生或有時對生,紙質,橢圓形、闊矩圓形或倒卵形,長2.5-7釐米,寬1.5-4釐米,頂端短尖或鈍形,有時微凹,基部闊楔形或近圓形,無毛或下面沿中脈有微柔毛,側脈3-7對,小脈不明顯;無柄或葉柄很短。花淡紅色或紫色、白色,直徑3-4釐米,常組成7-20釐米的頂生圓錐花序;花梗長3-15毫米,中軸及花梗均被柔毛;花萼長7-10毫米,外面平滑無稜,但鮮時萼筒有微突起短稜,兩面無毛,裂片6,三角形,直立,無附屬體;花瓣6,皺縮,長12-20毫米,具長爪;雄蕊36-42,外面6枚著生於花萼上,比其餘的長得多;子房3-6室,無毛。蒴果橢圓狀球形或闊橢圓形,長1-1.3釐米,幼時綠色至黃色,成熟時或乾燥時呈紫黑色,室背開裂;種子有翅,長約8毫米。花期6-9月,果期9-12月。
分佈區域
吉林、河北、陝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均有栽培。
生長環境
喜生於陰溼肥沃的土壤上。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