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海綿狀血管瘤影像學檢查介紹
顱內海綿狀血管瘤的影像學檢查有哪些?具體如何判斷呢?讓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神經外科五病區賈棟主任為大家講解。
1.CT:CT一般表現為邊界清楚的圓形或類圓形等至稍高密度影,可合併斑點狀鈣化,周圍一般無水腫,較大的病灶可有輕度水腫。海綿狀血管瘤急性出血可表現較均勻的高密度影,灶周有輕度水腫,注射造影劑後,70%~94%的病變可有輕度到中度增強,強化程度與病灶內血栓形成和鈣化有關,典型表現為不均勻的斑點狀增強。伴有囊性部分的病變,可見環形增強。延遲CT掃描的時間,造影劑增強的密度可以增高。病變周圍的膠質增生帶為低密度,灶周水腫一般不明顯。如病灶較小或呈等密度,可被漏診。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神經外科賈棟
2.MRI:MRI診斷海綿狀血管瘤具有較高的診斷特異性與敏感性。由於瘤巢內反覆多次少量出血和新鮮血栓內含有稀釋、遊離的正鐵血紅蛋白,使其在所有序列中均呈高訊號,病灶內有條帶狀長T1、短T2訊號帶分割而形成爆米花或網格狀混雜訊號團,周圍環以低訊號帶(尤以T2像明顯)為典型腦內海綿狀血管瘤的MRI表現。I型:病理上相當於亞急性出血,正鐵血紅蛋白逐步降解為含鐵血黃素與鐵蛋白。Ⅱ型:病理上相當於機化程度不同的血栓與小血腫,周圍是膠質增生的腦組織和含鐵血黃素沉積,提示病灶反覆出血和血栓形成。Ⅲ型:相當於慢性出血,血腫溶解後殘留的含鐵血黃素。IV型:病理上是小型海綿狀血管瘤或是毛細血管擴張症。偶爾其他隱匿性血管畸形或腫瘤也有類似表現,如有明顯的增強,則提示腫瘤的可能。
3.腦血管造影:海綿狀血管瘤為隱匿性血管畸形,即使採用數字減影技術也很難發現。其原因可能是:①病灶內的小血管血流速度慢。②病變的血管腔內常發生血栓形成。③沒有擴大的供血動脈或早期顯影的引流靜脈。在較大的海綿狀血管瘤或併發腦內血腫者可見無血管區和正常血管移位的佔位效應。少量病例靜脈早期或毛細血管期可有血管染色,這種腦血管造影徵象是非特異性的,也可見於其他血管畸形、腫瘤、缺血性病變和炎性病變。由於病灶內血流緩慢,海綿狀血管瘤的血管染色顯影延遲,採用緩慢注射15ml造影劑的方法,可增強病變血管的染色。
上面就是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神經外科五病區賈棟主任為大家講解的顱內海綿狀血管瘤影像學檢查的相關知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