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青少年的網路孤獨症

  網路虛擬性易引發青少年學生人際關係障礙和多種情感問題。心理學家榮格說:"生活在現實世界的人們戴著各種各樣的人格面具,人格面具的作用是在於給人一個很好的公開展示的一面,以便得到社會的承認,它保證了我們能夠與人甚至是我們並不喜歡的人的和睦相處。"沉湎於網路裡的人們,由於網路交往的虛擬性,往往會撕去"人格面具",這樣就與現實社會的需求形成一個巨大的心理反差。網路給青少年學生帶來各種人際關係障礙和情感問題,主要有網路孤獨症、人際信任危機和網戀網婚等。網路孤獨症是指過分關注人機對話,淡化了個人與社會及他人的交往,原離周圍夥伴,變得越來越孤僻。美國的一項調查表明,每週上網一小時,會有40%的人孤獨程度增加20%。我國的相關調查也顯示,在上網的青少年學生中,有20%的人有情緒低落和孤獨感,12%的人與家人、朋友疏遠。

  “網路上癮症”、“網路孤獨症”等網路傳播人伴生品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構成危害與威脅

  電腦空間到處都是新鮮的事物,而且在不斷地增加著。因此對易於接受新鮮事物的青少年有著無限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往往會導致青少年對網路的極度迷戀。男性大學生是網迷的中堅力量,由於他們心理素質不強,自制能力相對較弱,所以成為網路性心理障礙的多發群體。患者因為缺乏社會溝通和人際交流,將網路世界當作現實生活,脫離時代,與他人沒有共同語言,從而出現孤獨不安、情緒低落、思維遲鈍、自我評價降低等症狀,嚴重的甚至有自殺意念和行為。

  醫學上把這種症狀叫作“網際網路成癮綜合徵”,簡稱iad。有研究顯示,長時間上網會使大腦中的化學物多巴胺水平升高,這種化學物質令患者呈現短時間的高度興奮,沉溺於網路的虛擬世界不能自拔,但之後的頹廢感和沮喪卻較前更為嚴重。時間一長,這些影響就會帶來一系列複雜的生理和生物化學變化。患者初期只是表現為網路的精神依賴,渴望上網衝浪、玩遊戲,之後就很容易發展為身體上的依賴,出現食慾不振、焦躁不安等,甚至會引發心血管疾病等各種疾患,需要接受深度的心理輔導。

  所以,我們應該重視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與“網德”教育相結合。

  青少年是人生的一個最重要的塑造期,是個體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渡期,青少年精力旺盛、富於想象力和創造力,是人生的黃金時期,但也是人生一個最為脆弱和危險的時期。現代都市青少年的生理成熟往往與心理成熟滯後形成矛盾,生理心理需求與現實也形成矛盾,生理心理發展需求與社會環境教育更產生了矛盾,這些都會使青少年難於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和性意識,難於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易使青少年產生心理健康問題,這是青少年在網路中行為失範的重要根源。筆者曾廣泛收集各種宣傳媒體上的案例,並深入到網咖調查瞭解,透過對大量個案分析發現,許多少年駭客往往都性格孤僻、攻擊欲強、缺少責任感,許多網路上癮症、網路孤獨症患者、網路資訊汙染的始作俑者和沉迷者,往往也都性格孤僻、缺乏理想、缺少良好的興趣愛好等。所以,關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加強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性教育,可以達到“疏”的效果,使青少年具有良好的上網心態,從而使用網路更加理性。因此,大、中、小學校要儘快做好青少年心理監控和諮詢工作,家長、教師尤其要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要把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與“網德”教育結合起來,要轉變教育觀念和模式,要了解並尊重青少年生理心理發展規律,要加強師生、親子、同學之間的溝通交流。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