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盆腔炎的診斷及規範化治療

盆腔炎(PID)是由女性上生殖道炎症引起的一組疾病,包括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輸卵管卵巢膿腫和盆腔腹膜炎。由於其發生部位深藏於盆腔,病原微生物種類繁多且不容易採集,症狀、體徵輕重不一,使其診斷不如其他炎症性疾病那樣容易明確,從而導致這類疾病在診療上的不規範。下面就幾個相關的問題進行說明。常州市婦幼保健院婦產科李詠

1.流行病學

PID在世界各地的發病率不盡相同,差異較大。在歐洲,PID的發病率尚不清楚,瑞典PID的發病率1996年為0.4%;1990-2000年挪威PID發病率不超過3.5%。我國是感染大國,但目前還沒有關於PID的完整流行病學資料。關於PID的致病微生物曾有過爭論,但現在趨於一致的觀點是,幾乎所有致病原都是透過下生殖道上行感染造成。主要是由3類微生物引起:(1)性傳播感染(STI)的致病微生物;(2)需氧菌感染;(3)厭氧菌感染。目前比較公認的觀點是:PID是一種育齡女性多見的混和性感染的炎性疾病,主要的STI致病微生物是淋病奈瑟菌和沙眼衣原體。

2.診斷情況

PID的臨床表現各異,其診斷通常依據臨床症狀、體徵和實驗室檢查而定。在性活躍女性及有其他性傳播感染危險者,通常按照最低診斷標準、附加標準、特異標準等來綜合性診斷。最低診斷標準為宮頸舉痛或子宮、附件壓痛。建議有條件者對PID患者進行微生物學檢查,如發現STI相關微生物,還要對其性伴侶進行診斷與治療。

中華醫學會婦產科感染協作組在制定《中國PID診治規範》時,不僅制定了根據症狀、體徵、實驗室檢查及病原學檢查確診進行PID診治流程,也考慮到了我國的具體情況,推出了按照下腹痛病徵處理的方法進行PID的治療方案。即在沒有實驗室檢查進一步幫助醫生確診PID的情況下,可以按照病徵處理流程來進行PID的分層診治方案。在此方案中,要特別注意治療72小時分流原則,一旦發現藥物治療72小時仍體溫不降、白細胞仍高等炎症未控現象,甚或出現盆腔包塊者應及時改變治療方案或轉至條件更好的醫院就診,防止疾病進一步發展及導致其他外科疾病的發生。

3.治療學方面

PID的治療原則應該是以抗生素抗感染治療為主,必要時加用手術治療。根據經驗選擇廣譜抗生素,覆蓋可能的病原體,包括需氧菌、厭氧菌、淋病奈瑟菌和沙眼衣原體等。PID一經診斷應立即開始治療,儘早施治有效的藥物和足夠的療程是徹底治癒的關鍵,抗生素治療原則上應不少於14天。大多數情況下,在開始治療PID時並不明確病原,抗生素往往是經驗用藥。選擇治療方案除要綜合考慮療效、費用、患者依從性和藥物敏感性等因素外,還要考慮所在地區PID的常見病原微生物及藥物敏感情況。根據我國PID診治規範制定後2006-2007年進行的全國49個多中心PID診療方案驗證試驗研究,該方案符合我國實際國情,具有較強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為防止感染後遺症的發生,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可以加用有效的中藥輔助、鞏固治療,以增進PID治療的效果和依從性。

中華醫學會婦產科感染協作組制定的《中國PID診治規範》,希望能逐步改變我國PID診治混亂的現狀,增進廣大醫生對PID診治的瞭解和信心,同時更大限度地節約社會和醫療資源。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