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萸內消散《雜病源流犀燭》 - 方劑

吴萸内消散,中医方剂名。出自《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八。主治阴缩,伤于寒者。

  • 名称:吴萸内消散《杂病源流犀烛》
  • 别名:茱萸内消散
  • 出处:《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八
  • 主治:阴缩,伤于寒者

組成

山萸12g,吳萸10g,馬藺花6g,小茴香6g,青皮5g,木香6g,山藥18g,崗桂3g。

用法用量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

主治

陰縮,傷於寒者。

重要文獻摘要

《中醫大辭典》:“吳萸內消散。山茱萸、吳茱萸、馬藺花、青皮、小茴香、木香、山藥、肉佳。治足厥陰為寒邪所傷,陰莖萎縮者。男子陰莖、陰囊內縮入腹和婦女陰道內縮。因寒中厥陰所致者,宜溫經散寒,用吳萸內消散、當歸四逆湯等,因陽明熱邪陷入厥陰者,宜急下存陰,用承氣湯等方,因大吐瀉後,元氣虛陷,伴有四肢逆冷,面黑氣喘,冷汗,甚則不省人事者,宜回陽固脫,用大固陽湯,四逆湯加人參、肉桂等。”《婦科醫籍輯要》:“凡人一身之筋.皆以宗筋為主,宗筋在毛際,系陰器,寒邪乘之,則宗筋急而陰必縮。經故日:足厥陰之筋,傷於內則不起,傷於寒則陰縮也,宜吳萸內消散。”《當代男科名醫名方》:“寒客厥陰型:首選方劑為吳萸內消散。”《泌尿生殖病實用方》:“陰莖內縮症以陰莖突然內縮為特徵,外觀狀如女陰,小腹或大腿內側拘攣測痛。中醫稱‘縮陰症黟’或‘縮陽症璣’。常因腎陽虛衰或肝血不足,加之寒溼外侵而突然發病。治療則以溫腎暖肝。行氣散寒為主。常用方如溫肝湯、吳萸內消散等。”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