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長“奶癬”要緊嗎?

  “奶癬”,醫學上稱嬰兒溼疹,是1~15個月嬰幼兒常見的過敏性皮炎,既有遺傳性因素,也有非遺傳性因素;有變應性原因,也有非變應性原因。該病好發於頭面部、頸項及面板皺褶處。起初表現為兩面頰部紅斑,呈小片狀,界線不清,繼而在紅斑處長出密集針尖大丘疹、丘皰疹和水皰,當滲出液少時可形成黃色結痂;丘皰疹和水皰破潰後形成糜爛和皸裂。由於劇癢,患兒頭面部在媽媽的衣襟上或睡袋上摩擦,而呈“搖頭”動作。因不停地抓癢而有血痂,面板變厚,呈慢性苔癬化。本病的重要識別標誌是嚴重的搔癢,產生“癢―抓―癢”的惡性迴圈。嬰兒溼疹的病程時好時壞,時輕時重,經久不愈,即使愈後又易復發,令家長十分頭痛。

  “奶癬”治療首選抗過敏藥,如非那根等,可在兒科醫生指導下服用。同時在溼疹部位外塗地塞米松霜或康納樂霜等。

  預防嬰兒溼疹的措施是:①保證母乳餵養至少6個月。嬰兒斷奶後以稀飯、米湯及營養米粉餵養,可使面板症狀減輕。②採用面板排除法尋找確定過敏的食物,哺乳的母親飲食也要清淡,因為有些飲食中的過敏物質可透過乳汁進入嬰兒體內。③儘量避免一切外來刺激,患兒衣服要鬆軟寬大,內衣要經常換,不要貼身穿羊毛、滌晴綸混紡及人造纖維織物。洗衣服和尿布宜用鹼性小的肥皂、不用洗滌劑和漂白劑。不要用熱水、香皂或藥皂來洗患溼疹的部位,切忌搔抓、摩擦面板,否則會增加對區域性面板的損傷、增加感染和過敏的機會。對有繼發面板細菌感染者,可使用抗菌素(如青黴素)治療數天。典型“奶癬”患兒隨著年齡增大其病情愈來愈輕,而且緩解的時間會愈長直至完全治癒。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