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息肉科普知識

子宮內膜息肉是婦產科相對常見的一種疾病,發病率較高,生育年齡婦女、老年婦女均可見到。但是,子宮內膜息肉有時常常被忽視,患者及有些醫務人員缺乏對該病的充分認識。我就子宮內膜息肉科普知識特地介紹如下:

什麼是子宮內膜息肉?

由子宮內膜腺體及間質組成的、向宮腔內突出的卵圓形軟組織塊。最常見的是侷限性的內膜腫物突出於子宮腔內,單個或多發,灰紅色,有光澤,一般體積較小,平均直徑在0.5~2cm之間。小的僅有1~2mm直徑,大而多發者可充滿宮腔。蒂粗細、長短不一,長者可突出於子宮頸口外。有的蒂較短,呈瀰漫型生長。息肉表面常有出血壞死,亦可合併感染。常見於29~59歲,多為良性,但有惡變的可能。鄭州大學一附院婦產科郭瑞霞

為什麼會發生子宮內膜息肉?

目前尚不十分明確,一般認為,息肉形成可能與炎症、內分泌紊亂,特別是雌激素水平過高有關。臨床上,子宮內膜息肉常常與子宮內膜增生有關。

子宮內膜息肉常見有哪些臨床表現?

本病可發生於青春期後任何年齡,但常見於35歲以上的婦女。單發較小的子宮內膜息肉常無臨床症狀,往往由於其他疾病切除子宮後大體檢查時始被發現,或在診斷刮宮後得出診斷。多發性瀰漫型者常見月經過多及經期延長,此與子宮內膜面積增加及內膜過度增生有關。大型息肉或突入頸管的息肉,易繼發感染、壞死,而引起不規則出血及惡臭的血性分泌物。

如何診斷子宮內膜息肉?

主要症狀為月經量增多或不規則子宮出血;有時宮頸口處可看到或觸及息肉,子宮體略增大;超聲檢查提示內膜增厚,回聲不均,或者看到息肉樣物;作宮腔鏡檢查或分段診刮,將取出的組織或摘除的息肉送病理檢查,可以明確診斷,並可與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粘膜下子宮肌瘤及子宮內膜癌等其他疾病相鑑別。顯微光鏡下,子宮內膜息肉由子宮內膜組成,表面被覆一層立方上皮或柱狀上皮,息肉中間形成纖維性縱軸,其內含有血管。

發現子宮內膜息肉怎麼辦?

應摘除。摘除方法有:①擴張宮頸,摘除息肉,繼之搔刮整個宮腔,可將瀰漫型小息肉刮除,並送病理檢查。②宮腔鏡下切除:對於多發、尤其較大,刮宮難以清除的,可在宮腔鏡下切除,效果較好。需要注意的是,手術完成後不等於“萬事大吉”了,術後要用孕激素類藥物3-6個月,以預防復發,術後應定期隨診,注意復發及惡變,及時進行處理。對40歲以上的患者,若出血症狀明顯,上述治療不能根除或經常復發者,可考慮全子宮切除術。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