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有哪些具體症狀

消化道出血是臨床常見症候群,可能是由多種疾病引起。消化道出血,病情嚴重與否是根據患者自身的消化道出血的具體情況來分析。那麼一般的消化道出血都有哪些症狀呢?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去注意?

消化道出血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的疾病,而消化道是指從食管到肛門的管道。上消化道出血部位指屈氏韌帶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腸、上段空腸以及胰管和膽管的出血。屈氏韌帶以下的腸道出血稱為下消化道出血。因此,上消化道出血與下消化道出血的症狀不盡相同,治療手段也有差異。

一、一般狀況,失血量的估計對進一步處理極為重要。一般每日出血量在5毫升以上,大便色不變,但隱血試驗就可以為陽性,50~100毫升以上出現黑糞。以嘔血、便血的數量作為估計失血量的資料,往往不太精確。因為嘔血與便血常分別混有胃內容與糞便,另一方面部分血液尚貯留在胃腸道內,仍未排出體外。因此可以根據血容量減少導致周圍迴圈的改變,作出判斷。

二、脈搏,脈搏的改變是失血程度的重要指標。急性消化道出血時血容量銳減、最初的機體代償功能是心率加快。小血管反射性痙攣,使肝、脾、面板血竇內的儲血進入迴圈,增加回心血量,調整體內有效迴圈量,以保證心、腎、腦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一旦由於失血量過大,機體代償功能不足以維持有效血容量時,就可能進入休克狀態。

有些病人出血後,在平臥時脈搏、血壓都可接近正常,但讓病人坐或半臥位時,脈搏會馬上增快,出現頭暈、冷汗,表示失血量大。如果經改變體位無上述變化,測中心靜脈壓又正常,則可以排除有過大出血。

三、血象,血紅蛋白測定、紅細胞計數、血細胞壓積可以幫助估計失血的程度。但在急性失血的初期,由於血濃縮及血液重新分佈等代償機制,上述數值可以暫時無變化。一般需組織液滲入血管內補充血容量,即3~4h後才會出現血紅蛋白下降,平均在出血後32h,血紅蛋白可被稀釋到最大程度。

臨床上不能單憑血紅蛋白在下降或大便柏油樣來判斷出血是否繼續。因為一次出血後,血紅蛋白的下降有一定過程,而出血1000毫升,柏油樣便可持續1~3天,大便隱血可達1周,出血2000毫升,柏油樣便可持續4~5天,大便隱血達2周。有下列表現,應認為有繼續出血。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