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脫垂的病理有哪些

專家介紹說,直腸脫垂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小兒多為直腸粘膜脫垂20~40歲的男性、50歲以上的女性多為直腸全層脫垂。下面就介紹一下直腸脫垂的發病原理學說?

根據我國統計,脫肛佔肛門直腸疾病的0.18%,居肛門直腸疾病的第六位,而且男性多於女性。也有的國外資料認為脫肛者女性多於男性。直腸脫垂的發病機理是由於直腸與周圍的支援組織鬆弛、分離,失去支援固定而滑脫下移,使直腸上提肌群、筋膜韌帶鬆弛下陷及肛門內收肌群收縮無力,失約而脫出。

直腸脫垂的發病原理學說。

目前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滑動性疝學說,認為直腸脫垂的發病初期,指診可以摸到疝,直腸脫垂是疝的發生過程,開始是直腸膀胱或子宮凹陷沿直腸向下透過盆底成為滑動性疝,當腹內壓力增大時直腸前壁沿這個凹陷向下滑動,以至脫出到肛門外。

直腸脫垂的發病原理學說包括另一種學說是腸套疊學說,認為由於直腸、乙狀結腸連線處發生腸套疊而引起,這種套疊與一般腸套疊不同,套疊起點無固定部位,因反覆下脫,逐漸向下移位,如乙狀結腸末段下脫,然後直腸末段外翻。臨床上常見的直腸脫垂套疊的形式較多。近年來,有的學者認為,以上兩種學說基本上是一回事。因為直腸前壁陷入直腸壺腹處也可以看作是部分腸套疊,只不過是程度上的差異。

直腸脫垂指直腸壁部分或全層向下移位。

有腫物自肛門脫出,可伴排便不盡和下墜感等。

可導致直腸出血等病變,引起神經損傷,使肛門受累。主要症狀為有腫物自肛門脫出。初發時腫物較小,排便時脫出,便後自行復位。

以後腫物脫出漸頻,體積增大,便後需用手託回肛門內,伴排便不盡和下墜感。

日常護理,可每天進行提肛運動鍛鍊肛門括約肌功能,防止脫垂。

防止便秘,排便時不要太用力或蹲廁過久。

防久坐,多行走。飲食調理,飲食宜清淡,容易消化,少渣滓,以免排糞次數增多。有習慣性便秘或排糞不暢的患者,平時要多食含纖維素多的蔬菜、水果,多飲水,避免便秘。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